( 發表時間: 2012/3/13 下午 04:10:52 )
  教派: 長老教會 主題: 2012講道集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令人驚嘆的榮耀
對應主日:2012/02/19
作者: 亞撒臘.吼臘牧師
經文: 馬可福音2:1–12
字級調整:
內容

 

前言

    主顯節寶貴的意義在於我們發現復活的主常在我們身邊與內心,最大的不同是,祂帶領我們內心的眼睛穿透周圍看得見的事物,去看見主的榮美、主的真實、主的偉大。但是,我們所要做的是什麼呢?「自我的改變」──改變的真正動力在於明白自己存在的意義。如果我的存在不再有意義的話,我的存在必須重新的被檢視,或者必須面臨改變。我們不能因為害怕改變而不敢或不願意改變。我們需要常常自我反省,我究竟只是想滿足自己的想法,維持我既有保持習慣已久的模式來認識神嗎?或是意圖以不變的方式來經歷神?

 

二、經文釋義

 

    1.不可拒絕的信心(二1-5)

當耶穌完成了在四周的會堂傳道使命之後,於是返回迦百農。這個消息隨即傳開了。當時巴勒斯坦人的生活是十分公開的;每戶人家在早上便把門口打開而任何人都可以隨便進出的。除非有私事要辦之外,通常的門口是沒有關上的。張開的門口,表示公開邀請別人進來。較卑微的人家,屋子是不設前廳的;所以門口對開便是大街了。正如現在耶穌站著的屋子就是這樣了。群眾擠滿門口擁塞街旁,而致水洩不通;人群中每一個人都帶著緊張的心情,要聽耶穌有些甚麼話對他們說。

 

有四個人抬著一個癱子,這癱子是他們的好朋友,放在一張擔架上,朝著人堆中走來。碰來撞去也找不到進路,於是心生一計,企圖把他們的朋友弄進屋子去。原來巴勒斯坦的房頂多是平的,可以作為乘涼坐立之用,而通上屋頂的梯級是設在屋外的,屋頂用木樑每隔三呎左右,牆對牆橫架支撐著;木樑之間,用簡單的灰泥和木材混雜而堵塞的,整個屋頂都是用灰泥填平,所以許多時候他們的屋頂長出雜草來。人們掀開木樑之間的灰泥並不難,而修補的過程亦十分簡單。現在這四個朋友就是抬那個癱子到屋頂上。挖開了灰泥,而縋下擔架在耶穌的面前,耶穌深深體會這四個人的信心,不畏人堆阻塞而想盡辦法抬他們的朋友到來求醫。耶穌望著這個病床上的人說:『小子,你的罪赦了。』

 

這是醫治方法的第一個步驟,看來有些古怪。但在當時的巴勒斯坦,特別是在耶穌的時代,這個方法是很自然的,而且是一個必需的過程。猶太人認為罪和受苦是不能分開的。他們所持的意見,就是當人受難之前,必然曾經犯過罪,這就是約伯的朋友所辯論的根據了。提幔人以利法堅持一個理由:『請你追想,無辜的人,有誰滅亡』(伯四7),猶太人的拉比們也有一句格言:『人的病痛是永遠不能獲得痊愈的,除非他的罪過先完全獲得赦免。』直至今天,仍然過著原始生活的人,都持著這個見解的。猶太人認為一個人生病,一定是因為上帝憤怒而發生的。當然從事實上來說,許多疾病都是從罪惡而引起的,還有更真確的一點,就是有時疾病也許未必因自己的罪而引起,但是卻大多數與別人的罪過有關的。我們未必一定採取猶太人所堅持的意見,把罪和疾病混在一起相提並論,但任何一位猶太人都會同意這個說法,醫治的先決條件,必須先饒恕所犯的罪過。

 

這個醫治的故事,可能意會到更深一層的意思,因為猶太人常把罪和病混在一起來看,那麼癱瘓的病症也有可能和人的良知有密切的關係的。許多時候,潛意識的力量能夠控制整個身體,所以罪的感覺同樣會導致人的身體癱瘓。

 

這個故事中的病人,是否也因為良心裏深感到罪孽的重擔,而至身體癱瘓呢?他是否自己相信,因為罪的緣故而致癱瘓呢!耶穌第一句向他所講的話就是:『孩子,上帝再不對你憤怒了,一切都妥當了。』這句話,好像大人安撫一個怕黑的小孩子。他對上帝畏懼的心,和遠離上帝的心,全部改變過來,心裏的重擔完全挪開了,把罪的念頭挪開,便成了他完全康復的主要原因了。

 

2.不可爭辯的議論(二6-12)

正如我們所見,耶穌吸引了群眾,但同時也引起當時猶太人宗教領袖的注意。猶太人當時的最高組織是『公會』,它的職責是要護著正統的信仰思想,譬如他們可以審訊假先知。照當時的情況來說,他們已經派出爪牙,查探耶穌的行動;這些爪牙已經在迦百農活動了,他們站在群眾的第一排,帶著批評和刺探的敏銳眼光,留意每一件事情的進行。

 

當他們聽到耶穌講一句話『你的罪赦了。』他們覺得十分震驚,因為照著猶太人的信仰,只有上帝才可以赦免人的罪;耶穌所講的話是褻瀆的,帶來的懲罰,是用石頭打死的(利廿四16)。但當時他們還未準備好和耶穌公開作對,但耶穌亦不難看出他們的心底裏,私論著甚麼。所以耶穌以他們的立場向他們提出一個挑戰性的問題。

 

猶太人相信罪和病兩者是互為因果而不能分割的。一個病人因為犯罪而致生病,於是耶穌問他們:『說那一句話比較易呢?──「你的罪赦了」抑或「起來行走吧!」。』任何一個江湖郎中都會同意『你的罪赦了』是絕對合理的,但是耶穌單講「你的罪赦了」不能證明這句話的效能,若講『起來,行走吧!』則可以證明這話的效力。其實耶穌在這個辯論中,目的是讓他們知道:『你們的心中認為我沒有權柄去赦免人的罪,但你們又知道人患病是因罪而起,而人想得到痊愈之前,又必須得到罪的完全赦免。那麼你們留心看著怎樣把他醫治吧!』。耶穌於是說:『起來,行走吧!』這句話立時發生了效力,那人獲得痊愈了。

 

這些律法專家這次『作法自斃』了。他們本身的信仰認為罪若未得赦免,就不會痊愈,而現在事實擺在眼前他是一個痊愈的人了,這就是說,他的罪獲得赦免了。如此也證明了耶穌真的能夠赦免人的罪。耶穌難倒了一班律法專家;而更壞的就是激發了他們的怒氣。他們對這件事再不能袖手旁觀;倘若讓耶穌如是繼續下去,他們的正統信仰便會瓦解了。在這件事上,耶穌簡直替自己簽了一張死亡狀──這點耶穌自己是知道的。

 

整件事都呈現著一個十分困難的情況,耶穌能饒恕罪,這到底含著甚麼意義呢?我們可以找到三個不同的方法的解釋。

(一)耶穌把上帝的饒恕傳送人類。當大衛犯罪之後,拿單前來責罵他。大衛在震驚之餘,於是謙卑的承認自己的罪。拿單說:『耶和華已經除掉你的罪,你必不至於死。』(撒下十二1-13)這不是拿單饒恕大衛,而是拿單代表上帝傳遞了饒恕的信息,讓大衛知道上帝已饒恕他了。所以我們可以解釋,耶穌把上帝饒恕人的信息,清楚的告訴了人。這是合理的解釋,但並不代表了全部的事實。

 

(二)我們可以解釋,耶穌作了上帝的代表,約翰說:『父不審判甚麼人,乃將審判的事全交與子』(約五22),倘若耶穌有了權柄去審判人,那麼他自然代表了上帝,有權去饒恕人了。讓我們舉一個生活上的比喻來闡述這個道理,但比喻自然也有它的限制的。一個人可以委託授權人,替他處理財產和業務,他同意這位授權人全權代表他做一切的事。同樣,上帝授權耶穌做一切的事情,使祂賦有上帝的權柄和一切的權利,所以耶穌所講的話,就是上帝自己的話了。

 

(三)我們還可以用另一個方法去解釋。在耶穌的整個生命中,我們清楚看見上帝對人的態度。這個態度和人所想像中的上帝剛好相反。上帝的態度,從耶穌所展示的來看不是嚴厲,苛求,正義和不斷的要求我們遵行一切命令;而是一個充滿完全的愛的態度,上帝的心,充滿著熱忱的愛和饒恕。

 

三、思考方向

    1.人若作了使神動心的事,將誘使神憐憫與工作

    2.傳福音需要我們發揮創意的行動與熱情的行動

    3.任何的改變,都需要冒險的勇氣;僵化的思維,將攔阻我們不能去經歷神的恩典。

 

 

 

四、參考資料

Brueggemann, Walter, Charles B. Cousar, Beverly R. Gaventa and James D. Newsome. Texts for Preaching: A Lectionary Commentary Based on the NRSV, Louisville: Westminster/John Knox Press. 1995.

 

五、講道

 

    前言:這一段經文放在主顯節有著特別的意義,我們曉得神具有一種自我隱藏的特質,就像上帝出現在摩西的面前,是以一種自我隱藏性的方式出現,一方面是因為神太神聖了,恐怕我們會見了神的榮耀之後便立刻滅亡;另一方面,神不希望我們因祂的榮耀,才來敬拜祂,卻不因為回應祂的愛,而來親近祂以及服事祂。(出33:20-23)然而,神會是在怎麼樣的情況下彰顯祂的榮耀?神會像我們人一樣嗎?當我們有相當的成就的時候,我們可能會享受相當地位的實力,來彰顯我們的能力。就好像上一週我們看到乃縵將軍他是如何浩浩蕩蕩地去巡視以利沙先知。然後我們又看到有一些人,他們既看見神的榮耀,但卻不願意榮耀神,為什麼會這樣?

   

    第一、因為他們做了讓神動心的事,引發神的憐憫與救恩臨到!

 

    神的恩典可以分成一般性與非一般性的恩典。一般性的恩典,例如神賜下陽光、雨水、空氣,維護我們生活正常運作,以及維護這個世界正常的運行,不讓隕石撞擊到地球,保護這個宇宙的軌道運行保持適當。我們好像不需要特別去求神這一類的事情,神自然在保護運行。就好像我們知道我們所喝的水來自於水庫,但是我們不太注意水庫的水源地帶,早就有人在保護,免得有人在上游進行濫砍樹木,或是種植果樹而帶來的土地破壞等。我們只是關心眼前的交通、送孩子上學、我家前面的道路為什麼坑坑洞洞的問題。

 

    非一般性的恩典,是指我們向神特定的需求。透過禱告與等候,讓神能夠特別針對我們所需的來應允,例如:戰爭、婚姻對象、事業選擇、計畫的進行、那一天重大事件的天氣。但是,我漸漸體會到神的心意是如何?那就是我們要讓神的恩典臨到我們身上,常常先要讓神感受到我們是如何讓神動心。因著神看見我們是真的付出代價的禱告、恆切的禱告,神就會應我們的祈求。就好像主耶穌吩咐門徒要在耶路撒冷禱告等候,預備等候聖靈的降臨,裝備好之後,開始展開普世的宣教工作。

 

    丹尼爾‧戈特里布是一位心理治療師,在一場嚴重的車禍中,造成他頸部以下嚴重癱瘓,他終生必須坐在輪椅上。後來他的外孫因為得到自閉症,他用寫信的方式,教導他如何面對別人的眼光,如何面對自己的缺陷,在他自己僅有的生命時光中,把愛留給孫子。我被他每一篇的書信給感動,感受到這一位祖父是如何地疼愛孫子,感受到他對生命的領悟。唯有愛,可以將一切自身的苦痛,與身旁發生的災難,化為一幅美麗的人生風景。有人說:「人生需要的不是學會堅強,而是學會面對脆弱,可以坦承說出自己的軟弱,才是真正堅強的人。」

   

    馬可福音經文中讓主耶穌感動的事情,是癱子的四位朋友所做的事情。在第三、四節中看到他們一系列的行動中:1)四人抬著他要接近耶穌;2)人多不得從門口進入,只好選擇從屋頂拆了屋頂;3)把癱子連躺臥的褥子都缒下來;4)擺在耶穌面前,為要給耶穌看到。

 

    主耶穌看到他們這一系列的行動之後,馬可福音的編輯者說:耶穌見到他們的信心,就對癱子說:「小子!你的罪赦了。」我們彷彿又看到類似的事情發生了。就是神的醫治行動不隨便發生,但是會發生在用最大的心情、最大的努力、不怕羞辱與被恥笑的後果的人身上。神看見他們分擔工作、彼此沒有計較、一心就是想把關懷的對象帶到主耶穌的面前,讓主的愛來充滿他與醫治他。

 

    這個團隊行動,直接教導我們一個有關傳福音的秘訣,就是要做讓人動心的事。我們關懷人的靈魂得救固然重要,但是在關懷過程中的行為更是重要。人是有理性的一面,也有感性的一面。在傳揚神天國的信息中,要使用大量的理性的教導,使人明白真理的奧秘,但更要使用大量感性的行動,讓人心被你的行為感動。

 

    自從教會推動「敞開小組」運作之後,我看到有一群人,默默地付出他們的愛心以及關懷在關懷對象身上。你們所做的一切,都是在服事神國度中弱小的弟兄姊妹,不要在意你的付出有沒有結果,這一切父神都看到了,神會因為你的行動而感受你們的認真、愛心、禱告與心願。神會安排機會為那些關懷對象的靈魂得救開一扇門,讓他們與神之間有相遇的時間與場景。

 

    二、創意的行動,熱情的行動

 

    我們在這四個朋友身上看到另外一件值得學習的事,就是他們做出一個創意的行動,熱情的行動。許多時候,我們對自己過度的嚴謹與保守,我們習慣活在別人所制訂的規矩框架之內,卻往往限制了許多可能發生的事。創意的行動,往往會打破既有的生活規範與行為模式,作出令人為之一亮的行為,創意的行動在沉默世界中展現了驚喜的一面。然而創意本身也伴隨著冒險的可能。我們是照著神的形象造的,每一個人的生命中都流有神一種冒險的特質,只是你沒有或比較少去開發而已。

 

    當初上帝在創造世界的時候,祂可以創造五天就好,不需要創造人,讓天使來管理世界的動物、植物以及一切的萬物。不需要創造人,因為既然要創造人,就是要造出與神有類似的特質,就是讓人有自由意志去選擇、判斷、決定、行動。也因為神要給人那麼寬廣的權限,神要冒險人有一天會離開祂,不想要神做他的神,而是自己做自己的神,自己相信自己的危機。

 

    上帝原本可以選擇神聖的寧靜,不必創造地球,或是有地球但不必創造人類。這個宇宙沒有了人類還是一樣的浩瀚與壯觀,但是神卻選擇創造我們要來與神共享祂的創造之美,並且給予我們擁有神部分的權柄與智慧來管理世界。

 

    我有時候會思考,神啊!倘若這個世界沒有我存在的話,會怎麼樣?我不存在,我就不知道痛苦、哀傷,是不是比較好。如果不會怎麼樣的話,我想離開這個世界,可以嗎?這樣的問題似乎可以問,但是本身就是一個大問題,因為,後來想,不好!我是已經存在了,我無法否定這個事實。我只有一個想法,好好的活下去,而且要活得有意義。我不能選擇逃避,而應該選擇解決問題,而神就是要我來解決問題的。

 

    所以,不管前面的環境是多麼混沌與困難,我已經擁有神所賜的智慧去解決,當度過這一切的難關時,你會感嘆說:神啊!謝謝祢讓我出現在這個世界。神啊!能活著真好!我能體會到許多我所不配得到,我感受到許多意外的驚喜,我看到許多你給我的一切中,知道你是那麼的關心我以及疼愛我,主啊!你看我是那麼的寶貴!

 

    請注意看每當神完成一項創造之後,神看一切都是好的。也就是說,神看見受造物的完整性,若按照神的旨意行的話,受造物一切的發展會根據其自主性來發展,而且不會逾越神所設計的範圍。但是唯獨人有越過神範圍的可能性,原因是神給人有像神的權力與形像,就是自己決定來愛神、敬拜神、服事神。

 

    創意(creative)與另外一個字常連結在一起,就是「熱情」(passion)。熱情是感性的行為,我們透過豐富的熱情肢體動作、語言、接待,讓人的防衛之心瓦解掉,願意將內心的故事、失敗、困難分享給你聽,讓他們在困境找到新的依靠,在人生的經歷上創造出新的火花與新的契機。所以我們對人有創意性的熱情,容易帶來對方的信任。而信任是建立人際關係上最重要的基礎。我們人容易被外在的色彩、裝飾、成就、聲譽給吸引住,但是那種從外在所建立的關係是表面的,不能長久的。然而,真正能夠保持長長久久的關係是信任。你對事物的信任,會使你毫不考慮的購買它;你對人的信任,會使你毫不考慮的去接近他或是愛他。

 

    這四個朋友有創意也有熱情,同時也是讓癱子絕對地信任。他們定意要將癱子帶到主的面前,不管是如何破壞房子主人的屋頂,他們就是同心合意將癱子由屋頂小心翼翼地縋下去。這樣的過程,被耶穌看在眼裡,看見他們的付出是一種感動的熱情表現,叫人不得不停下來注目他們的行動,就是要讓耶穌看到他一眼,叫神不去回應他們的心願以及所祈求的,也難!

 

    就如同瑪利亞拿出貴重的香膏,倒在耶穌的頭上,用她的頭髮擦耶穌的腳。她所獻的東西,還有她的動作。在別人的眼中看來很奇特,認為為何要浪費這麼貴重的東西?但是主耶穌看出瑪利亞的行動,她在表示些內心的熱情與感恩,如果還有比這個香膏更能夠表示她內心的熱動與感恩,她一樣全部拿出來獻給神。這種的奉獻是出於內心對神的認識與感動,於是主說:凡到任何地方傳講福音的時候,都不可忘記這個女人所做的事情。

 

    熱情(passion)一詞與犧牲有關,犧牲在原文的意思是表現出神聖來;而熱情的原意則是神聖的受苦;所以熱情的內涵是願意為你所愛的人事物受苦。而我們的主具有絕佳的敏感力與觀察力,神看出我們熱情的動機與意義,如果我們所做的熱情,付出了代價,我們的行動很自然地會牽動神伸出膀臂來扶持我們,或將禍患移除掉。就是這樣,主見到四位朋友的熱情與付出代價,讓主的心倍受感動,並對癱子醫治與赦罪。

 

    我們的信仰生活有沒有熱情,可以決定我們跟隨主的行動是不是絕對的,還是帶有許多條件。我們傳福音若帶著這樣的熱情,我相信會有更多人被你影響。有時候,我們不用在意我懂得多不多,話不會講,我不敢傳福音以及見證。但是熱情是不用去學,那是一種生命的展現。你對生命有熱情、對大自然有情、對鄰居有情,你就是在散發出你的魅力。我們教會需要這樣的能量,而神的形象之一就是這樣的熱情與冒險,神會供應我們這樣的需求。

   

    第三、改變需要冒險的勇氣;僵化的思維,攔阻我們不能去經歷神的恩典。

 

    整個經文刻劃出一個戲劇般的場景,相對於中心人物除了癱子與四位朋友之外,馬可福音編輯者另外一個安插的主角,是一些反對耶穌的人物,包括猶太教的文士與法利賽人。他們隨時在耶穌的身邊,但不是為了要尊崇或真心跟隨耶穌而是為了要監督耶穌,要在任何地方找出耶穌的毛病來攻擊他或審判他。猶太人所尊崇的摩西五經,掌管了猶太人所有的生活、風俗、法律、秩序、倫理、宗教。但是耶穌來到世上,並沒有破壞猶太人的經典、習慣、規範等。他自幼就隨著父母到聖殿獻祭,跟其他的猶太男子一樣,長大後也進出猶太人的會堂,他使用舊約經典教導人,他也被稱之為拉比。

 

    但是為什麼耶穌會引起猶太宗教領袖高度的緊張?原因是他們不願意改變。即使耶穌在他們面前宣告他是上帝的獨生子,凡他所做的都是父所說的,並說:你們若見到了我,就是見到了父;因為父在我裡面,我也在父裡面。耶穌所說的是三位一體的上帝的觀念,對猶太人來說是無法理解的。

 

    我們或許可以這麼說,耶穌時代的猶太宗教是一種通過理性來明白的信仰,他們確信藉著遵行摩西律法,可以得到神所應許的救恩;但是主耶穌所應許的救恩,不是叫我們因行為而稱義,免得我們會驕傲,而是因著相信主耶穌基督的十字架救恩而蒙受永生的恩典,這是白白的禮物,是神主動賜給人的禮物。我們必須透過信心才能夠接受的禮物。對當時的猶太教領袖來說是不能接受的教導。

 

    有時候會想,這是甚麼樣的情況。有真神在我們身邊,人卻仍然要拿自己所寫下來的規條來檢驗神的真實性,若是符合他們的想法,就可以被接受,若是不符合他們的利益,他們就想辦法給予排除掉。其實說穿了就是一項,人懼怕改變,怕失去已有的安定。人習慣跟隨傳統,因為這樣比較安全,但是並不能創造出令人感動的信仰生活。

 

    回到經文的場景,難道看見一個人得到神的赦罪不好嗎?難道看見一個人病得醫治不好嗎?但是他們根據傳統抨擊耶穌沒有赦罪的權柄,那是上帝才擁有的權柄。那人得醫治,他們會抨擊說那是耶穌靠鬼王來醫治的行為。他們的內心一點都不會因為這個人可以脫離罪的綑綁,可以脫離長年以來身體失去行動而整天躺在上面的褥子,他可以開始整全性的過生活,可以站起來服事更多人,他不再成為家人與別人的負擔,他們應該為癱子感到高興,卻為了耶穌做了這件事而感到羞怒。一件同樣的事件,有人蒙醫治,有人蒙羞辱。因為耶穌冒瀆了他們所捍衛的神的聲譽與地位。

 

    改變的真正動力在於明白自己存在的意義。如果我的存在不再有意義的話,我的存在必須重新的被檢視,或者必須面臨改變。我們不能因為害怕改變而不敢或不願意改變。我們需要常常自我反省,我究竟只是想滿足自己的想法,維持我既有保持習慣已久的模式來認識神嗎?或是不變的方式來經歷神?

 

看看亞伯拉罕已經超過110歲的時候,上帝仍舊在對他的人生提出挑戰與考驗。生活對他來說,不在乎年紀有多大,神還是給他的生活一樣具有冒險與戲劇性,上帝不停地在注視著他,看看他的信心是否對神一樣的純真不變?各位!同樣地,神對你的人生不是一層不變,你也不要想說:神啊!我已經夠了,我不需要再磨練了,我已經成熟了,我對你的信心已經堅固了!錯了!直到見主面的那一天,我們要一直努力往前跑,免得我們被這個世界或自己的私慾給攔阻下來。因此,神會在我們人生不同的階段,給我們不同的功課來操練,其目的要我們更好。

 

    所以,神要求他帶著僅有的兒子以撒去山上獻祭給神。對亞伯拉罕來說,他或許認為他人都已經這麼老了,上帝你又何必來這樣的考驗我,讓他感受到一生的生活都在充滿挑戰的日子。我發現這就是神的特性之一。他不喜歡我們因為生活過於安逸,反而將眼見既有的人事物當做最心愛的,取代了神在我們心裡的地位。因此,某種程度來說,那些批評耶穌的人,他們把律法與傳統看做比神還要重要的東西,那些他們所死守的東西已經扮演著他們心目的神的地位,早已經把真神放在遙遠之處。

 

    因此,我們一方面憑信心要將一切的重擔交託給神;另一方面,我們也要容許神在我們成長的過程中,允許有不同的環境,讓我們有操練靈命的機會,好叫我們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地經歷神的榮耀。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回上一頁
類別:
 
關鍵字:
附加檔案:
線上影音:
 

TOP
回上一頁
 
**目前暫時只開放有記錄在本宗的牧師能夠分享講道稿,謝謝。**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10647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sermon.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