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入
|
註冊
使用條款
與我們聯絡
( 發表時間: 2007/10/29 下午 03:04:00 )
教派:
長老教會
|
主題:
生活
推文:
面對民間信仰
對應主日:
2007/10/29
作者:
陳勝政
經文:
使徒行傳17:22–31
字級調整:
內容
人之高於禽獸而貴為萬物之靈,宗教的需求是別於其他動物最顯著的表現。宗教固有優劣之分高級與低俗之別,人類更有迷信、盲信和真正的信仰之差異;有些人雖自稱無神論者,卻在信仰與人生的十宇路口徘徊!只要是人就有靈性、有屬靈的需要,因為上帝用地上的塵土把人造成之後,並不以為完美,又「將生氣吹在他的鼻孔裡,他就成了有靈的活人」(創二:7)。所以從原始的初民到科技時代的現代人,不論居住高山頂或深澤畔,都有宗教活動。
一、信仰的需求
最初人類發現大自然的力量人力無法抗拒;渺小的人在莽漠的宇宙中與龐大兇猛的野獸爭生存,自然發生了恐懼的心理──對自然現象如狂風雷雨的力量產生了敬畏。也因有此恐懼心理而獲得庇護的希望,恐懼與希望的心理需要互相交織而產生了信仰的行動。於是山、川、日、月、星辰、甚至巨石大木都成為敬拜對象,此即自然崇拜之行為。又因對前途及死亡無力克服,以及對死亡之後的茫然無知和害怕,而有了精靈崇拜之玄想,臆測精靈之力附於自然則成了泛神信仰。
台灣民間信仰對象所以如此的繁多,乃基於宗教心理的需求;因對於自然的恐懼,為自然之偉大所震懾,所以製造神明以祟拜之,且唯恐拜之不周,遭受神明作怪引起不測,或基於希望獲得神明的保佑而敬拜之,相信多燒香多保佑,神明拜得越多越好。
古人有所謂「立功為神,立德為仙」之說法乃民間偶像之由來。有些是從人的理想中造出來的,如千手觀音就是為達到救許多人的構想而造的。有從故事中創出來的,如齊天大聖出於明人吳承恩的小說西遊記,元始天尊出於封神榜,何仙姑、呂純陽出於列仙傳。有些則是歷史人物的偶像化,如武聖關公等是。由恐懼自然而造出的則可見於到處出現的木、石、山、川、土地被奉以為神。被視為神聖之對象而敬拜之者其特徵不外:極大(偉大)者、神祕不可測者、可怕而無力抗拒者。
民間信仰之拜偶像,不僅基於恐懼與希望;其心理雖甚為複雜,但歸納之不外下列幾類。
二、民間信仰涵蓋終身
(一)卜卦:是由希望趨吉避凶的心理產生。
(二)拜神:是向神明獻媚的表示,求其賜福。
(三)乩童:是請較高的神明壓制其他神明的騷擾。
(四)神明存在的目的:在供人的需求,因此神明越多越好。
(五)民間信仰的生活:則是享受著諸神的保護。
(六)為尊崇人格或感恩而信仰:如拜鄭成功、岳飛等屬此類,但所佔比率不大。
(七)專業性的偶像:商人祀關公、醫生拜華陀、木匠拜公輸般,皆與職業有關,妓女亦拜豬公稱狩狩爺(逍遙公)。
(八)與神明的關係:時斷時續,平時與神明保持敬而遠之的關係,但千萬得罪不得,在必要時可以求他保護。
(九)有時候也可選擇神明敬拜,而達到個人的慾求。但也因此一生都在偶像的控制中。如:
有子少(女)成人,先拜「月下老人」,以求牽紅線成佳偶。既結婚,則拜「註生娘娘」求其賜男嬰。一旦有孕又得求「臨水夫人」(三奶夫人),求她保佑生產時母子均安。孩子生下要拜「床母」,希望不夭折。孩子漸漸長大,就交給太子爺或某神明為(契)義子,以保一生平安。如此輪迴的擇神而拜,一旦經過某一時期,就擱下當時的偶像,另求一位神明保佑之。
(十)不僅一生大節在偶像控制中,由於莫名的恐懼造成的迷信幾乎包圍日常生活。鄉下昔時一進村子仍可見四枝桂竹頭綁紅布,那是所謂看守的東西南北營;到了宅院則可見籬芭上插香那是天兵把守。到門前二扇門都有門神豎立;跨過門檻又有門檻神。懸在大廳空中的是天公爐。放眼看去八仙桌正中供有觀音媽(或關聖帝)神像,左右擺的是三界公燈,供桌上則祀有玉皇大帝、呂純陽、以至於齊天大聖、豬八戒(狩狩爺)越多越好。若有廂房則分別由福德正神(土地公)及註生娘娘佔住;進了房內有床母庇佑,到了廚房有灶君看守。人們就在層層的神明的保護和監視中生活,但仍得不到安寧,不得不在初一、十五加拜好兄弟(俗稱賞兵)。可見人們的生活是多麼渴求平安?又多麼的懼怕神明的擾亂?
由上述可見台灣民間信仰是人去找神、人去造神,以達到自我滿足的目的,因為神是人找的、造的,因此神明亦有七情六慾;天庭和地獄的編制、神明的職掌和神殿的建築擺設皆仿古朝庭制度。敬拜儀式雖多,俱皆畏多於敬,絕少愛的成份,甚至連勸善積功德等宗教積極功能亦是建立在恐懼神的懲罰的心理。神一再的向人求取供奉,人一味的向神獻媚賄賂求 取個人的平安福氣,同時在祭儀犧牲中找不到神明要人悔改歸正的事例,宗教行為純粹是神與人的功利互惠關係。
三、讓基督信仰根植鄉土
在台灣一個人信了主,他在家庭中就成了「異教人」;社會中是屬於「少數人群」(百分之二?)中的一份子。因此基督徒必須在以「家」為本位構成的社會中孤獨的生活。必須與數千年流傳下來的禮儀、祭祀奮戰,以保持「屬靈的生活」,在固有的鄉土中生活,卻有濃厚的「異鄉人」色彩。
鄉俗是如此可親,鄉土是如此芬芳,而信仰又是如此之神聖!我們的祖先墳墓在此;我們的子孫也要在此居住。基督徒固然愛主同時也愛鄉,更愛鄉土的同胞。信仰與鄉情的矛盾,應如何協調呢?多少信仰的幼苗在鄉土民俗的抗拒中凋謝枯萎?
教會要考慮鄉土民俗與文化脈絡,而使接受福音者能安心的生活於鄉土中,於民俗文化中屹立,如此宣教才能有紮根的教會,優秀的信徒。「道成肉身」是上帝降卑到人間,以世人所瞭解所能接受的方式拯救人類。我們要使教會增長,豈不應使基督教文化在台灣鄉土民俗中「道成肉身」。
──講於新興、建工教會松年大學
(感謝蔡尚學弟兄為本文打字)
推文:
回上一頁
類別:
關鍵字:
聖別禮拜
附加檔案:
線上影音:
同主題最新講道稿
當像智慧人
光明之子
有根有基的愛心
刺與恩典
屬靈的遺產
靈命成長的秘訣
不住的禱告
聖靈如火焰
復活節後的主日
蒙神應允的祈禱
TOP
回上一頁
**目前暫時只開放有記錄在本宗的牧師能夠分享講道稿,謝謝。**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10647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sermon.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