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時間: 2011/3/17 下午 01:49:57 )
  教派: 長老教會 主題: 2011講道集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此情可問天
對應主日:2011/06/26
作者: 羅光喜牧師
經文: 詩篇13:1–6
字級調整:
摘要  

經文:詩篇13:1-6

 
13:1 〔大衛的詩,交互樂官。〕
耶和華啊,你boe記得我欲偌久啊?到永遠嗎?你掩面呣看我欲偌久啊?13:2 我的心神想來想去,我的心通日憂苦,欲到偌久啊?我的對敵高升贏過我,欲到偌久啊?
13:3 耶和華──我的上帝啊,求你看顧我,聽我!互我的目睭光明,驚了我睏到死;13:4 驚了我的對敵講:我卡贏伊;驚了我的仇讎佇我搖泏的時來歡喜。
13:5 總是我倚靠你的慈愛;我的心因為你的拯救來快樂。13:6 我欲唱歌謳咾耶和華,因為伊用大恩款待我。
 
 
A、前言
在聖經中,神人關係具有很多面向。但是近來有些教會牧者為追求凸顯所謂對上帝的敬虔,會強調人對上帝的謙卑順服。謙卑順服當然也是基督徒信德的一部分。但是強調謙卑順服到某種程度,甚至要求信徒不能質疑牧者,不能向神抱怨,信徒碰到任何病痛困難,只能默默忍受時,就可能侷限了其他神人關係的可能性。這樣的強調謙卑順服,雖然讓教會表面上看起來和諧柔順,也讓牧者減少很多麻煩。但是,有時候信徒的問題並沒有得到真正的解決,和諧柔順也不是真正生命或生活狀況。若不幸讓長久積壓的情緒或問題爆發時,有時都是一發不可收拾。
 
對此,我們在神學上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是,上帝是一位只能接納謙卑順服的人神關係的上帝?還是祂也是一位能接納抱怨質疑的上帝。這位上帝是否是一位脆弱到必須要人保護祂來遠離人世抱怨與質疑?而或是我們當反過來想,祂是一位能海納百川,能面對人是各樣質疑、抱怨、與祈求的上帝,是一位我們能將各樣冤情向祂投訴的上帝。
 
 
B、經文釋義
1. 經文結構:詩篇第十三篇總共六節的經文,它的結構非常簡單。第一、二節是問題陳述。第三、四節是在擔心中的祈求。第五、六節則是信仰的告白與決志。全詩可看成是一首個人哀歌或個人祈求詩。
 
2. 第一、二節的問題陳述:起首即乎求主名「耶和華啊」,就把問題陳述的對象指明出來。人神關係在這樣的呼求中,立即被建立起來。同時,人其他神的關係也被排除。人對這位神呼求,神對這位人的回應就被期待。神人關係是否能繼續維持,或是什麼樣的神人關係會被建立,就端看這關係中的神與人繼續的互動了。
 
在這兩節中的問題陳述,又被分成兩個範疇。第一個範疇是對稱神為「你」的這位神的質疑,其問題是「你boe記得我欲偌久啊?到永遠嗎?你掩面呣看我欲偌久啊?」中文的經文看起來是三個問題,但第一與第二個問題在希伯來文經文中則是合在一起,以致看起來好像只是連綿的兩個問題。在此,以三個問題的形式來看較佳。
 
這三個問題都是與時間有關係。第一個問題是「你boe記得我欲偌久啊?」,第二個是「你boe記得我欲到永遠嗎?」,以及第三個問題是「你掩面呣看我欲偌久啊?」問兩次「欲偌久啊?」已經顯露祈求者在時間上的等候之忍耐,已到了快受不了的地步。而「欲到永遠嗎?」則在質疑上帝,是否永遠不理會這位受難人。所以,在時上的呈現是從「欲偌久」到「永遠」。
 
在此,詩人所問的問題是時間上的「欲偌久」,而非空間上的「你在哪裡?」或是因果或本質上關係的「為什麼?」顯示祈求的人並不質疑上帝是否存在的存在性,或是上帝是否會根據什麼因果或原因來決定會或不會看顧他。這些都不是理由。上帝看顧人這件事,在詩人看,乃是必然的。對詩人而言,問題乃在祂要來看顧我的這個看顧,我還要等多久?
 
而問題的內容「你boe記得我」以及「你掩面呣看我」,就是詩人的關注點。其反面的期待則是,詩人希望上帝紀念他,想到他,以及看顧他。「忘記」或許有無心之過,「掩面呣看我」則是故意拒絕。詩人的祈求性的質疑,涵蓋了上帝可能無心或有意的切斷與他的關係。其質疑性的祈求目的,則暗示是為了重新被上帝接納與看顧。而這本就是上帝必然應做之事,但現在沒有。上帝實在不應該沒有這樣做,更不應該讓這位受難詩人等那麼久。
 
第二範疇是詩人對自己內在與外在存在狀況的質疑,「13:2 我的心神想來想去,我的心通日憂苦,欲到偌久啊?我的對敵高升贏過我,欲到偌久啊?」詩人用同樣是關於時間性的問題來問自己。對自己內在狀況的質疑「我的心神想來想去,我的心通日憂苦,欲到偌久啊?」也暗示詩人自己的困境,已成了抓住他心思的東西,甚至成了他心靈整天憂苦的原因。這顯示每時每刻,他所遭遇的困境都在啃食著他的心靈。這痛苦已難忍受,不知道要等多久。
 
對外在狀況的質疑則是「我的對敵高升贏過我,欲到偌久啊?」詩人有外在的敵對者,這個對敵到底是誰,我們無法從這篇詩篇中去找到答案。我們所能知道只是,這個敵對者的地位被提昇了,並且是處在居於優勢的位置。反過來說,詩人則處於略勢輸人家的情況中。會發生這種情形,實在是因為前述的上帝忘記了他與不看顧他所致。但詩人在此著重在問題的另一面,「我的對敵高升贏過我,欲到偌久啊?」所期待的是,希望敵人不會繼續的高過詩人與贏過詩人。
 
3. 第三、四節「在擔心中的祈求」:在這兩節中,詩人以第二次呼求耶和華的名來做為祈求的開始。「13:3 耶和華──我的上帝啊,」點出耶和華是詩人個人的上帝。「我的上帝」表達了把上帝看成自己的所有物,但是上帝卻又是比人更偉大的存在者。也因此,要把「我的上帝」說成上帝是我的所有,倒不如說我是上帝的所有。在此,詩人透露了他這個「我」與上帝的親密關係,且這上帝卻是詩人想要依靠,甚至是唯一可依靠的對象。「我的上帝是耶和華」,代表了「我」不依靠別神或敬拜別神。同時,是「我」這個信靠者所要尋求幫助的對象。
 
在呼求耶和華之名後,詩人道出了他呼求的目的,「求你看顧我,聽我!互我的目睭光明。」這其中「看顧我」與「聽我」是要求上帝動用祂視覺與聽覺性的方式來了解詩人的狀況。相對的,詩人本身的狀況成了讓上帝看的對象,且詩人對上帝的呼求、質疑、或祈禱成了上帝應該要聽到的內容。整個加起來,詩人期待上帝完全的了解他。了解他做什麼呢?了解他以致於改變他的現狀,能使他的眼睛從黑暗變光明。看來,詩人自認為他眼睛現在的狀況乃是黑暗的。他有他看不到或看不清的東西,但是他的眼睛現在並不能讓他看到或看清。
 
接著詩人說出了他的三個擔憂,「驚了我睏到死;13:4 驚了我的對敵講:我卡贏伊;驚了我的仇讎佇我搖泏的時來歡喜。」在這三個擔憂中,第一個擔憂透露了很重要的資訊。那就是詩人需要睡覺,並且他的睡覺可能叫他睡到死。如果把前面那句「互我的目睭光明」拉進來思考的話,失去光明,變黑暗,以及可能會睡到死,暗示了詩人可能得到某種疾病。這疾病使詩人無法站立,無法看東西,以致不得躺下來。而躺下來,可能有一段很長時間了,讓詩人擔憂是否他會「睏到死」。在這裡,最大的擔憂乃是害怕喪失生命。
 
第二與第三個擔憂,乃是由詩人的疾病(目睭無光明)、生命現況(躺臥)、與第一個擔憂(死)所引發的社會關係性的不利。「驚了我的對敵講:我卡贏伊」,這顯示詩人所擔憂的事乃是在他與他的敵人之間的輸贏之事。輸贏真的有這麼重要嗎?到底什麼事使輸贏變得這麼重要?經文本身並未明說。如果從經文脈絡中推測,問題可能出在信仰差異上。對詩人而言是「耶和華──我的上帝啊」,對敵人而言可能不是「耶和華是我的上帝」;或者,耶和華站在敵人那邊,而沒站在詩人這邊。從詩13:5-6來看,敵我雙方似乎並不是都信耶和華的,而是只有詩人堅心信靠耶和華而已。若把編輯者所加註的標題「大衛的詩,交互樂官」也列入考慮的話,大衛是一國國王,他的仇敵的意涵可能就包含敵國之意。因此,在這裡詩人所期待的是通過病痛的得醫治來證明耶和華有同在。這個有同在,又證明信耶和華的比較好。否則,就變成「我的對敵講:我卡贏伊。」而輸贏的問題就不只是詩人與他的敵人之間的輸贏,乃是包含兩國之間的輸贏,兩國神耶和華與他神之間的輸贏。並且這輸贏是會被敵人拿去宣揚的,因此詩人認為事關重大,而求神一定不可以「boe記得我」與「掩面呣看我」。
 
第三個擔憂「驚了我的仇讎佇我搖泏的時來歡喜。」敵長我消時,就個人而言當然是情何以堪。我們的生命狀況與我們的信仰動搖時,仇敵的歡喜不只是幸災樂禍,同時這個歡喜也顯示對耶和華宗教的誇勝與嘲笑。對詩人而言,這不是面子問題,這是一件讓人會「驚了」會擔憂的事。這個擔憂與前述兩者,組成了連綿三重的加強型擔憂結構與語氣,是為了說服上帝「祂不應該繼續不理會他」,祂應該要「看顧」他、「聽」他。這在祈求的祈禱詞寫作中,實屬上乘作品。
 
4. 第五、六節的信仰告白與決志:雖然詩人遇見病痛的困境又遭遇仇敵等著要看他笑話,雖然他感受到耶和華離他很遠,但是他說「13:5 總是我倚靠你的慈愛;我的心因為你的拯救來快樂。13:6 我欲唱歌謳咾耶和華,因為伊用大恩款待我。」這樣的一個倚靠,表明了詩人不會因神人關係一時的隔絕而背棄神,也不會因一時的病痛或苦難就對神不信任。「總是我倚靠你」如同戀人的誓約,海可枯石可爛,但我對你的心永不改變。詩人堅持他與神的關係,而這個關係雖不是戀人的關係,而是倚靠的關係,但這關係一樣有像戀人那般的決志。詩人決心倚靠神,不因任何困難而有所改變。
 
但在這個決志倚靠的告白中,所倚靠的對象卻不是只是一個代表神的簡單代名詞「你」。詩人的決志倚靠之告白的對象,乃是「你的慈愛(hesed)」。這個上帝所有格的詞彙「你的」之後面,不一定只有「慈愛」。其後面可能以說「你的公義」、「你的信實」、或「你的聖潔」。但是詩人卻把他的決志禱詞定在「你的慈愛」。這是詩人所認識的上帝唯一神性,或是詩人從上帝諸多神性中特別挑選的神性?「公義」與「聖潔」不免有要求或指責的味道,但「慈愛」則是付出的,並且這個自常被了解成不變的愛。如果「慈愛(hesed)」含有契約條件的要素在內,那麼詩人可能企圖在對上帝說,「我有照神人之間所立的契約,西乃之約或大衛之約,來信靠神遵行神命令;那麼,神,你也當照約來關顧我。」就以色列長久以來的信仰了解,經文確實是這個含意。「總是我倚靠你的慈愛」,詩人以他的不背約向神表達他的決志信靠,同時巧妙提醒了上帝祂具有約定成分的「慈愛」神性。這個慈愛被期待應當照約施行,而詩人也認為上帝的慈愛是必然與確定的。
 
詩人以平行句繼續說,「13:5、、、、我的心因為你的拯救來快樂。」這裡的拯救很可能詩人或祈求的人還沒有享受到,而或是這含有歷史的回顧。在過去,上帝不是拯救過挪亞、亞伯拉罕、以及使以色列人出埃及?甚至大衛王自身也曾多次經歷神的拯救來出死入生。根據過去經驗或以色列集體記憶,詩人說「我的心因為你的拯救來快樂。」但是若說,這裡所說的拯救詩人還沒有享受到,那麼這個「我的心因為你的拯救來快樂」就變成了預先的宣告。這個拯救就成了「信就是所向望者的實在,及未看見的事的憑準。」(來11:1)
 
從「倚靠」,獲得「快樂」,最後必然會導向「謳咾」。詩人在最後一節宣告,「13:6 我欲唱歌謳咾耶和華,因為伊用大恩款待我。」這樣的唱歌,不是無的放矢,也絲毫不做作,因為「伊用大恩款待我」,那是真有所獲,而讓疑問煙消雲散,使擔憂無影無蹤。病痛消失,健康恢復,對敵也無法向詩人誇勝,仇敵無法嘲笑他,因為他的上帝是真的,並且拯救了他。這大恩,可能過去即有經驗,現在也正要經歷,而將來的蒙恩也必然可以肯定會有的。既如此,有了這樣的確信,「我欲唱歌謳咾耶和華」也就成了詩人必然會做也誠心願做之事。如此,人生雖有時是從病痛疑問開始,但結局卻可結束在「頌榮讚美」。
 
 
C、思考方向
1. 如何發揚聖經中牧養性的信息?牧者的講道類型有節期型、造就型、佈道型、社會關懷,至於牧養型如何也能在每一季的講道中佔有一定份量?我們必須注重牧養型信息,因為這對近來國內不斷有自殺情形發生可或多或少提供立即的關懷與防制功能。
 
2. 開闊基督教神觀:要達到上述目的,則信徒的信仰不可被局限於壓抑式的型態中。神不只是人謙卑順服的對象,神也可以是人對祂哀求、質疑、討價還價的對象。這方面的神觀,可通過像詩篇十三篇這樣的經文來發揚。
 
3. 通過詩篇十三篇,可以提供一種病人或苦境中人將他們的苦難帶到上帝面前的模式。若可能,則深入將詩人從質疑到陳述,從陳述到重新可獲得力量堅定信仰的歷程,啟示給信徒了解與參考。也期待詩篇十三篇這樣的信息,能成為信徒的幫助來度過難關。
 
 
D、參考資料
Kraus, Hans-Joachim. Psalms 1~59: A Continental Commentary. Trans. Hilton C. Oswald. Minneapolis: Fortress Press, 1993 [G. 1961].
內容

一、前言:

  曾有一間教會很認真傳福音,弟兄姊妹閒暇就三五好友相聚,挨家挨戶按門鈴傳福音。也由此幫助了一位太太來到教會,不多久便受洗成為基督徒。這位太太熱心的程度超乎想像,舉凡教會兄姐告訴她當努力聚會,她就努力聚會;告訴她努力奉獻,她就努力奉獻。沒有人知道為什麼她信得這麼快這麼熱心。直到有一天,她要求教會牧師與兄姐到她家為她丈夫祈禱,大家才發現她之所以如此乃是因為她的丈夫以到了癌症末期。她四處求助無門,最後來到了教會。
 
  教會一群人本著信仰,也常常到她家與他一起祈禱並鼓勵謙卑順服與信心。而這位太太也豐富的招待來訪兄姐,並更加謙卑順服參加教會活動與服侍。這位太太為了她的丈夫做盡了教會的要求,壓抑了心中一切的焦慮與不安,不論如何對神對教會都不敢質疑。直到有一天,她的丈夫還是身亡離她而去。在哀傷中,這位太太終於壓抑不住內心痛苦,從心中發出對神與對教會的不滿。她不解的說,「為什麼?、、、我做了一切該做的,為什麼我丈夫還是死了?」就在這個時候,一名平常熱心關懷她的團契會長竟然冒出了一句「那是因為你的信心不足。」這句話立即得到幾個人的附和,而無人反對。
 
  這喪夫的太太本來還想從這些教會兄姐的關懷中尋求慰藉,然則一聽到團契會長所說的那句話,突然發狂式的大叫,「你們給我出去。永遠不要再來我家。」這個家庭以悲劇收場,而這個教會對這位太太的福音事工,也隨著這個悲劇而走向失敗。
 
  這個福音事工的失敗,敗在哪裡?除了那句「那是因為你的信心不足」之外,我們難道沒有別的話可說?人除了謙卑順服要有信心外,難道不能對上帝有不 一樣的表達法?今天的經文,詩篇第十三篇為我們帶來了此情可問天的信息。
 
  二、本論:
詩篇第十三篇總共六節的經文,它的結構非常簡單。第一、二節是問題陳述。第三、四節是在擔心中的祈求。第五、六節則是信仰的告白與決志。全詩可看成是一首個人哀歌或個人祈求詩。
 
1. 人可以質問上帝:
  我們前述那位喪夫的太太,她到底可不可以說出她心底的疑問或不滿,「為什麼?、、、我做了一切該做的,為什麼我丈夫還是死了?」而若我們是那所教會的會員,是這位太太的同伴,我們會害怕她質問上帝嗎?上帝是不可以被質問的嗎?質問上帝就是不敬不信嗎?或者在教會中有人這樣認為,但是聖經卻不認為如此。
 
  詩篇十三篇的第一、二節,即在質問神。起首乎求主名「耶和華啊」,就把問題陳述的對象指明出來。人神關係在這樣的呼求中,立即被建立起來。人對這位神呼求,神對這位人的回應就被期待。神人關係是否能繼續維持,就端看這關係中的神與人繼續的互動。在輔導或安慰的過程中,應盡量不要讓這種關係受到阻擾或中斷。
 
  在這兩節中的問題陳述,又被分成兩個範疇。第一個範疇是對稱神為「你」的這位神的質疑,其問題是「你boe記得我欲偌久啊?到永遠嗎?你掩面呣看我欲偌久啊?」這三個問題都是與時間有關係。第一個問題是「你boe記得我欲偌久啊?」,第二個是「你boe記得我欲到永遠嗎?」,以及第三個問題是「你掩面呣看我欲偌久啊?」問兩次「欲偌久啊?」已經顯露祈求者在時間上的等候之忍耐,已到了快受不了的地步。而「欲到永遠嗎?」則在質疑上帝,是否永遠不理會這位受難人。
 
  在此,詩人所問的問題是時間上的「欲偌久」,而非空間上的「你在哪裡?」或是因果或本質上關係的「為什麼?」顯示祈求的人並不質疑上帝是否存在的存在性,或是上帝是否會根據什麼因果或原因來決定會或不會看顧他。這些都不是理由。上帝看顧人這件事,在詩人看,乃是必然的。對詩人而言,問題乃在祂要來看顧我的這個看顧,我還要等多久?
 
  但是,在我們上述的個案所問的問題卻是,「為什麼?、、、我做了一切該做的,為什麼我丈夫還是死了?」人可不可以問上帝為什麼?答案是可以的。因為,在舊約或耶穌都曾問過這樣的問題:「我的上帝,我的上帝!啥事放離我?啥事離開遠遠無救我?呣聽我喉叫的話?」(詩22:1;太27:46)
 
  第二範疇是詩人對自己內在與外在存在狀況的質疑,「13:2 我的心神想來想去,我的心通日憂苦,欲到偌久啊?我的對敵高升贏過我,欲到偌久啊?」詩人用同樣是關於時間性的問題來問自己。對自己內在狀況的質疑「我的心神想來想去,我的心通日憂苦,欲到偌久啊?」也暗示詩人自己的困境,已成了抓住他心思的東西,甚至成了他心靈整天憂苦的原因。這顯示每時每刻,他所遭遇的困境都在啃食著他的心靈。這痛苦已難忍受,不知道要等多久。
 
對外在狀況的質疑則是「我的對敵高升贏過我,欲到偌久啊?」詩人有外在的敵對者,這個對敵到底是誰,我們無法從這篇詩篇中去找到答案。我們所能知道只是,這個敵對者的地位被提昇了,並且是處在居於優勢的位置。反過來說,詩人則處於略勢輸人家的情況中。會發生這種情形,實在是因為前述的上帝忘記了他與不看顧他所致。但詩人在此著重在問題的另一面,「我的對敵高升贏過我,欲到偌久啊?」所期待的是,希望敵人不會繼續的高過詩人與贏過詩人。
 
  這告訴我們,在輔導與安慰的過程中,應盡量能讓受苦者將她心中關於內外壓迫或感覺講出來。唯有能講出來,才有得醫治的機會。所以,當那位太太哭訴「為什麼?、、、我做了一切該做的,為什麼我丈夫還是死了?」她是可以講的,並且我們應當認同她的質疑。甚至在祈禱中與她一同質疑,「為什麼?為什麼發生這種事?」當然,我們也能陪伴她,來與她一起等候上帝的回答。大部分的狀況,我們不必代替上帝來回答她的問題,但也不要放棄對她的陪伴。
 
  2. 在擔心焦慮中更要祈求神:
接著在第三、四節中所顯示的經意,乃是「在擔心中的祈求」。在這兩節中,詩人以第二次呼求耶和華的名來做為祈求的開始。「13:3 耶和華──我的上帝啊,」點出耶和華是詩人個人的上帝。「我的上帝」表達了把上帝看成自己的所有物,透露了他與上帝的親密關係,並且這位上帝乃是詩人想要依靠,甚至是唯一可依靠的對象。
 
 
  在呼求耶和華之名後,詩人道出了他呼求的目的,「求你看顧我,聽我!互我的目睭光明。」這其中「看顧我」與「聽我」是期待上帝完全的了解他。了解他做什麼呢?了解他以致於改變他的現狀,能使他的眼睛從黑暗變光明。看來,詩人自認為他眼睛現在的狀況乃是黑暗的。他有他看不到或看不清的東西。
 
  接著詩人說出了他的三個擔憂,「驚了我睏到死;13:4 驚了我的對敵講:我卡贏伊;驚了我的仇讎佇我搖泏的時來歡喜。」在這三個擔憂中,  第一個擔憂透露了很重要的資訊。那就是詩人需要睡覺,並且他的睡覺可能叫他睡到死。如果把前面那句「互我的目睭光明」拉進來思考的話,失去光明,變黑暗,以及可能會睡到死,暗示了詩人可能得到某種疾病。這疾病使詩人無法站立,無法看東西,以致不得躺下來。而躺下來,可能有一段很長時間了,讓詩人擔憂是否他會「睏到死」。在這裡,最大的擔憂乃是害怕喪失生命。
 
第二與第三個擔憂,乃是由詩人的疾病(目睭無光明)、生命現況(躺臥)、與第一個擔憂(死)所引發的社會關係性的不利。「驚了我的對敵講:我卡贏伊」,這顯示詩人所擔憂的事乃是在他與他的敵人之間的輸贏之事。輸贏真的有這麼重要嗎?到底什麼事使輸贏變得這麼重要?從經文脈絡中推測,問題可能出在信仰差異上。對詩人而言是「耶和華──我的上帝啊」,對敵人而言可能不是「耶和華是我的上帝」。從詩13:5-6來看,敵我雙方似乎並不是都信耶和華的,而是只有詩人堅心信靠耶和華而已。因此,在這裡詩人所期待的是通過病痛的得醫治來證明耶和華有同在。這個有同在,又證明信耶和華的比較好。否則,就變成「我的對敵講:我卡贏伊。」而輸贏的問題就不只是詩人與他的敵人之間的輸贏,乃是耶和華與他神之間的輸贏。並且這輸贏是會被敵人拿去宣揚的,因此詩人認為事關重大,而求神一定不可以「boe記得我」與「掩面呣看我」。
 
第三個擔憂「驚了我的仇讎佇我搖泏的時來歡喜。」敵長我消時,就個人而言當然是情何以堪。我們的生命狀況與我們的信仰動搖時,仇敵的歡喜不只是幸災樂禍,同時這個歡喜也顯示對耶和華宗教的誇勝與嘲笑。對詩人而言,這不是面子問題,這是一件讓人會「驚了」會擔憂的事。這個擔憂與前述兩者,組成了連綿三重的加強型擔憂結構與語氣,是為了說服上帝「祂不應該繼續不理會他」,祂應該要「看顧」他、「聽」他。這在祈求的祈禱詞中,實屬上乘作品。
 
這樣看來,人在擔心焦慮中要祈求神。並且不但要祈求神,還要努力的尋找理由來說服上帝聽我們的祈禱。倘若,我們努力過了。就像那位太太與她教會的兄姐,曾努力祈求神了。但是,最後的結果卻不能如願。我們也不必去責備我們自己的信心。我們只能尊重上帝主權,祈求上帝繼續看顧我們還於留下來的人。
 
  3. 告白並決志總是倚靠神:
第五、六節表達了詩人的信仰告白與決志。雖然詩人遇見病痛的困境又遭遇仇敵等著要看他笑話,雖然他感受到耶和華離他很遠,但是他說「13:5 總是我倚靠你的慈愛;我的心因為你的拯救來快樂。13:6 我欲唱歌謳咾耶和華,因為伊用大恩款待我。」這樣的一個倚靠,表明了詩人不會因神人關係一時的隔絕而背棄神,也不會因一時的病痛或苦難就對神不信任。「總是我倚靠你」如同戀人的誓約,海可枯石可爛,但我對你的心永不改變。詩人堅持他與神的關係,而這個關係雖不是戀人的關係,而是倚靠的關係,但這關係一樣有像戀人那般的決志。詩人決心倚靠神,不因任何困難而有所改變。
 
但在這個決志倚靠的告白中,所倚靠的對象卻不是只是一個代表神的簡單代名詞「你」。詩人的決志倚靠之告白的對象,乃是「你的慈愛(hesed)」。這個上帝所有格的詞彙「你的」之後面,不一定只有「慈愛」。其後面可能以說「你的公義」、「你的信實」、或「你的聖潔」。但是詩人卻把他的決志禱詞定在「你的慈愛」。這是詩人所認識的上帝唯一神性,或是詩人從上帝諸多神性中特別挑選的神性?「公義」與「聖潔」不免有要求或指責的味道,但「慈愛」則是付出的,並且這個自常被了解成不變的愛。如果「慈愛(hesed)」含有契約條件的要素在內,那麼詩人可能企圖在對上帝說,「我有照神人之間所立的契約,西乃之約或大衛之約,來信靠神遵行神命令;那麼,神,你也當照約來關顧我。」就以色列長久以來的信仰了解,經文確實是這個含意。「總是我倚靠你的慈愛」,詩人以他的不背約向神表達他的決志信靠,同時巧妙提醒了上帝祂具有約定成分的「慈愛」神性。這個慈愛被期待應當照約施行,而詩人也認為上帝的慈愛是必然與確定的。
 
詩人以平行句繼續說,「13:5、、、、我的心因為你的拯救來快樂。」這裡的拯救很可能詩人或祈求的人還沒有享受到,而或是這含有歷史的回顧。在過去,上帝不是拯救過挪亞、亞伯拉罕、以及使以色列人出埃及?甚至大衛王自身也曾多次經歷神的拯救來出死入生。根據過去經驗或以色列集體記憶,詩人說「我的心因為你的拯救來快樂。」但是若說,這裡所說的拯救詩人還沒有享受到,那麼這個「我的心因為你的拯救來快樂」就變成了預先的宣告。這個拯救就成了「信就是所向望者的實在,及未看見的事的憑準。」(來11:1)
從「倚靠」,獲得「快樂」,最後必然會導向「謳咾」。詩人在最後一節宣告,「13:6 我欲唱歌謳咾耶和華,因為伊用大恩款待我。」這樣的唱歌,不是無的放矢,也絲毫不做作,因為「伊用大恩款待我」,那是真有所獲,而讓疑問煙消雲散,使擔憂無影無蹤。病痛消失,健康恢復,對敵也無法向詩人誇勝,仇敵無法嘲笑他,因為他的上帝是真的,並且拯救了他。這大恩,可能過去即有經驗,現在也正要經歷,而將來的蒙恩也必然可以肯定會有的。甚至,以新約的立場,上帝更大的救恩乃在通過耶穌基督的替贖,使我們能度過末日審判,以致於獲得永生。若是如此,我們就可確信,即便今生今世生離死別在所難免,但在永生國度裡,終究有在相逢之時。那麼我們就會與詩人一樣,很自然而誠心願意說出,「我欲唱歌謳咾耶和華」。如此,人生雖有病痛艱困生離死別,但結局卻可結束在「頌榮讚美」。
 
 
  三、結論:
  我們可以總結來這樣說,在聖經中,神人關係具有很多面向。我們有時會強調人對上帝的謙卑順服與信心。這當然也是基督徒信德的一部分。但是強調謙卑順服到某種程度,甚至要求信徒不能質疑,不能向神抱怨,碰到任何病痛困難,只能默默忍受,有時這並沒有讓問題得到真正的解決。若不幸讓長久積壓的情緒或問題爆發時,有時都是一發不可收拾。
 
  對此,我們在信仰上要思考的一個問題是,上帝是一位只能接納謙卑順服的人神關係的上帝?還是祂也是一位能接納抱怨質疑的上帝。這位上帝是否是一位脆弱到必須要人保護祂來遠離人世抱怨與質疑?而或是我們當反過來想,祂是一位能海納百川,能面對人是各樣質疑、抱怨、與祈求的上帝,是一位我們能將各樣冤情向祂投訴的有慈愛有恩典得上帝?
 
  詩篇第十三篇得詩人告訴我們「13:5 總是我倚靠你的慈愛;我的心因為你的拯救來快樂。13:6 我欲唱歌謳咾耶和華,因為伊用大恩款待我。」如今這已成了聖經得一部分,也就是上帝把他的話拿來變成是祂對我們啟示的話。所以,我們也可以像這位詩人那樣,把上帝定位在「慈愛與恩典」的方向上來與祂相通。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回上一頁
類別:
 
關鍵字:
附加檔案:
線上影音:
 

TOP
回上一頁
 
**目前暫時只開放有記錄在本宗的牧師能夠分享講道稿,謝謝。**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10647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sermon.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