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時間: 2011/3/17 下午 03:25:25 )
  教派: 長老教會 主題: 2011講道集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上帝國福音代代傳
對應主日:2011/07/24
作者: 李孝忠牧師
經文: 馬太福音13:31–33 , 馬太福音13:44–46
字級調整:
摘要  
釋義
  芥菜種子的比喻是強調有人將種子眾在土裡讓它成長成為一棵強壯的樹 ─ 上帝之樹,一個安全的住所,如創世記第一章11節所記載的上帝所造結果子的樹。
 
  「芥菜種」象徵上帝國,指耶穌和使徒以及他們所傳的「道」,雖微小但有堅強生命力能持續成長。上帝是栽種這顆種子的主人,也是運動的發起者,耶穌和祂的跟隨者雖是少數的群體,但因所傳的道有豐富的生命力終必成長茁壯。
麵酵的比喻亦然,是因婦人將它揉入麵團才發生果效。上帝是那個婦人,麵酵的發酵是一個過程,一個發生影響力的運動,這個運動強調「同在」(PRESENCE),麵酵要與麵糰揉在一起才能產生發酵功能。
 
  寶藏和珍珠的比喻則只向價值觀的重建,上帝國所應許的現實和將來的生命實存值得人類以現世的物質財寶去換取。
 
 
參考書目
Carter, Warren. & Heil, J. Paul.1998. Matthew's parables. Washington: The Catholic Bible Association. 
Davies, W.D.& Allison, D.C. 2007. A critical and exegetical commentary on the Gospel according to Saint Matthew v.2 London: T & T Clark Ltd.
內容

前言

  長老教會在公元2000年時的福音運動,有一個很大的改變,2000年以前的教會宣教運動是以教會增長為目標,教會的使命是要建立教會,信徒要努力帶領人歸主;但在2000年之後開始提出一個上帝國的宣教運動,強調宣教是「上帝的宣教」,是上帝親自走向世界拯救世人的一項任務,教會是被呼召來參與世界的拯救工程的僕人,宣教的目標是讓上帝的主權臨到人心、社群、國家、世上。耶穌被差遣到世界也是為了這個使命,就是要宣揚上帝國的福音。在歐洲教會的歷史過程裡面我們看到了一個現象,第一、二世紀時基督徒群體受到執政者的壓迫,教會卻默默地成長,到了第三、四世紀,教會逐漸茁壯甚而成為國家主流宗教團體,這時教會反而成為壓迫者,將那些與教會當權者意見不一樣的基督徒驅逐或施加毒刑,教會淪為權力鬥爭的群體,然後宗教改革的運動興起,新的宗派產生,興盛、腐化、改革、、、交替循環,今日的歐洲教會正值衰退期。台灣的長老教會雖不曾經歷「國教」盛況,但自日據時代以來,一向與執政者保持親近的關係,直到1970年代的處境化宣教運動,與政治受難者站在一起時,才體驗到「政治受迫者」的滋味,而這時也是教會熱心、合一的時期,為台灣前途祈福的禱告會在島上各地興起。當時處境化神學的創設者黃彰輝牧師的神學理念就是受到「上帝的宣教」思潮的啟發。
公元2000以後,台灣的政治環境改變,民進黨取得執政,台灣逐漸邁向民主政治體制。在這時期,長老教會推出上帝國宣教運動,是累積過去30年來的信仰體驗和反省而擬定的宣教運動,今天的經文正是該宣教運動的聖經基礎。
 
運動的發起者 - 上帝
  天國好比一粒芥菜種子,人把它種在田裡。(馬太13:31)甚麼是上帝國?由耶穌傳講上帝國的福音,傳給使徒,使徒傳與歷代的信仰前輩。所以,「上帝國」一辭不是一個靜態的名詞,而是一個動態的「運動」。有人解釋這段經文時,都認為說上帝國是一個種子,教會就是這顆種子,但是我們認真讀這段經文,如果種子沒有放在土裡,那麼種子就無法生存也無法成長發揮功能。當耶穌在述說上帝國近了時,接著他的一生就是上帝國的內涵,耶穌他有一個目標、一個使命,在整個一生為了這個使命到處奔波、做見證,這個就是上帝國,上帝主權的降臨。無論是芥菜種還是麵酵的比喻,上帝國是要我們去參與、實際去做,使一個微小的東西變得有影響力,發揮它的功效。我們的教會雖然不是很大,教會的力氣、資源可能很少,不過我們把這些資源發揮來成為眾人的祝福,這個運動就叫做上帝國運動。這各運動的發起人不是教會,是上帝;這個運動的典範是耶穌的宣教生涯,是一個動態的拯救、醫治、解放、赦免、服務、犧牲、行動。
 
 
 
使命感的建立
  上帝國運動是建立一個有使命的人生。人生的目的不僅是維持和保全自身生命而已,更重要的是讓生命發揮它的功能和意義。尊重生命的義涵不是保全一個敗壞沒有方向的生命,而是讓沒有生命力的個體重新找回它的動力。「芥菜種」的比喻告訴我們生命的本身雖然渺小微不足道,但只要經歷上帝的手將它栽種在土壤裡,就成為一棵能讓飛鳥住宿的大樹,一個健壯的生命個體、一個能發揮功能的生命。一棵種子祇是一個「存有」,上帝的手使它成為有使命的生命,上帝國運動就是讓每個人成過一個有使命的人生。換句話說,上帝國運動是讓你、我的生命成為他人、世界的祝福。無論是基督徒個人、教會都必須是有使命感的生命個體,願意讓上帝的手將我們栽植在世界上不同的社區、部落在那裡生長成為世人、受造物可安然居住的基石。
 
處境化運動
  麵酵固然是使麵糰發起來不可缺法的原料,但若沒有付人將它放在三斗麵裡,它無法發揮功能。教會常自喻為麵酵要影響社會、甚而改造社會,但若不願讓上帝的手將我們揉入社區之中,教會的存有失去意義。「處境化神學」是由台灣神學工作者黃彰輝牧師所創立,主張基督徒、教會要和民眾,特別是基層的民眾「在一起」建造一個有愛、有公義、有喜樂的社會,強調「實踐」(DOING)是基督宣教的優先要素、相較於以往理論為重的神學主張。教會要進入社群的歷史、社會、文化生活中與人民一同反省、發現生活的議題並共同來面對、解決困境。唯有教會融入社區當中才能真正了解社區的處境和人民的想法,教會的信仰才能發揮影響力。然而,教會的聖、俗部兩立關念長期將教會與社區切割成兩各不同宗教、文化世界,甚而有教會位了保持自身的「聖潔」自我孤立於俗世之外,教會不願意被上帝揉入麵團之中。社區中弱勢團體的實存,是毋庸爭議的問題,貧病長者、受虐兒少、失業中高年人口、適應困難的外籍配偶、、、,教會圍牆內很難發現這些族群的蹤跡,更無從去了解他們的議題。耶穌主動、被動的走向貧病者、受迫者,施行醫治、趕鬼、安慰、陪伴、、、的宣教典範是當代教會應效法的福音運動。
 
價值觀的重建
  上帝國是一個價值觀的重建;上帝國的運動是什麼,是你去尋找到耶穌基督時,真的發現比這些寶藏、珍珠還要貴重,你願意將這些東西放下,追隨基督的使命。生命的價值不再是以追求財寶為重,而是以參與耶穌的上帝國運動為最高價值。
生命的價值觀就是尋找到一件事,人可以為它而活,為它而死。教會的使命是見證基督,而基督的使命是見證上帝國,教會傳耶穌福音不能偏離上帝國運動 一上帝憐憫世人、拯救世人的工程。耶穌為了這「工程」而生,也為它而死,教會是否也以這「工程」為最高價值,願意為它而生,為它而死呢?耶穌基督一生為了這個世界而活、而死,也為了這個世界而釘十字架,耶穌基督為了世上的人而出生,也為了世上的人而死亡,我們稱自己為耶穌基督的學生,我們就要跟隨耶穌基督,當我們跟隨耶穌基督的腳步時,我們才能體會到耶穌基督犧牲後上帝賜給他一個名贏過萬民的,所有的膝蓋都要跪拜,所有的嘴都要稱祂為主;教會生命的價值也因此得到上帝和世人的肯定。真正愛教會是要學耶穌基督,將教會犧牲,當我們犧牲時上帝拯救的工程也就開始進行,在付出的過程裡要得到上帝的祝福,當要成為社區的祝福時首先體驗祝福的是教會本身,是我們這個共同體。
 
結語
  今日的教會常將教會得福音運動目標建立在「教會增長」,質和量並進的的教會增長運動。然而這福音運動的信仰內涵是否根植於耶穌的「上帝國運動」,這可能是教會要釐清的議題,今天的經文提供我們一個自我檢測的原則:這是上帝啟動的拯救運動,或是教會發起的王國建造運動?教會的使命、價值觀是什麼?教會與世界的互動關係現況為何?若答案是如同金文所啟示的,則教會的質量增長當有助於上帝國福音運動的推展,否則,教會恐怕要先行「悔改運動」,如同耶穌傳福音的第一聲:「天國近了、你們應當悔改。」(太4:17B)。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回上一頁
類別:
 
關鍵字:
附加檔案:
線上影音:
 

TOP
回上一頁
 
**目前暫時只開放有記錄在本宗的牧師能夠分享講道稿,謝謝。**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10647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sermon.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