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時間: 2011/3/18 上午 11:58:29 )
  教派: 長老教會 主題: 2011講道集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認識上帝的恩典
對應主日:2011/09/18
作者: 鄭浚豪傳道
經文: 馬太福音20:1–16
字級調整:
內容
壹、前言
  在新約四福音書中,最精采的除了耶穌行神蹟之外,莫過於是比喻的內容總是給人有回味無窮的感受。耶穌講每個比喻的目的,乃是要跟聽眾說明有關於上帝國的景況。換言之,耶穌在每個不同的比喻內容裡傳揚福音的信息。
 
  在今天的經文裡,耶穌講了一個關於葡萄園工人的比喻,透過園主與工人之間的互動來去說明天父上帝的形象,甚至將天國裡的「屬靈原則」作了一番的解釋,並在最後下了註腳說:「那些居後的,將要在先,在先的,將要居後。」
 
貳、葡萄園工人的比喻
  在經文的內容當中時,園主說會給予公道的工資。這裡所謂的「公道」意思是公平的價錢。倘若用現在社會的解釋,所謂公道的工資即是資方要遵照勞基法的相關規定來發放薪資給勞方,絲毫都不可以短缺半毛錢。然而,或許是這個葡萄園佔地廣大,所以第一批的工人聘請完之後,又接二連三的聘請第二批、第三批的加入葡萄園工作,到了最後連那些整天無所事事的人也被受聘請,到了葡萄園裡面。就在一天的工作結束之後,園主要來發放工資。
 
  不過比喻的鋪陳到了第七節作為一個結束之後,第八節即是揭開精采的信息核心。因為就在園主發放的過程中,第一批進來葡萄園的與最後一批所領的工資竟然是相同的多。相對的來講,第一批的工人本著務實與理性的態度,滿心期待因著多時的工作時數和內容可以轉取到「相對的」高薪。所以第一批的工人就開始對園主進行抱怨;這其中反映出當時社會文化的兩個概念,其一就是園主的作法是否定第一批工人的辛苦,付出較多的人理應要比付出較少的人得到更多的榮譽和待遇;其二,乃是以為社會資源的有限,如果依個人得到了較多的報酬和榮譽,那麼其他的人就會變少。總而言之,如此對於擁有多寡的焦慮,乃是突顯出最後一批以外的工人認為失去了原本屬於他們的東西。因此,工人們與園主產生了針鋒相對的局面。
 
  然而,在13節之處,園主向這些工人表明並沒有佔他們便宜,而且是照他當初承諾的前提將工資發放,甚至這些工人無權指使園主該如何發放工資才是公道。但因園主的慷慨卻招致了工人的嫉妒。在NRSV版本的聖經,15節所提到工人的嫉妒是與邪惡的眼睛(eye evil)連結在一起解釋,原因是在於園主的好(good)。關於眼睛的邪惡,在6:23的經文耶穌有提及:「眼睛好比身體的燈。如果你的眼睛好,全身就光明;如果你的眼睛壞,全身就黑暗。同樣,如果你裏頭的光變成黑暗,那黑暗該是多麼可怕呀!」換言之,邪惡的眼睛是嫉妒,而好的內容是園主的慷慨與大方,兩者之間出現對比的情景。
 
  最後,「那些居後的,將要在先,在先的,將要居後。」來作為比喻的結束,同時亦是整個信息的重點。
 
叁、上帝的公義與仁慈
  在這段聖經的涵義當中,上帝所要傳達的信息很明顯,即是在天國裡面,上帝對人的態度就如同園主。最先來的祂保持公義,而最後來的祂則施展仁慈。關於耶穌講的這個比喻是要來說明天國與人的關係。因此在上帝的面前並無前後的問題,沒有先後的順序,因為恩典與福氣不在於多少或者是遲早。以色列民族事先是被召選,但反而在外邦人之後進入天國;出賣耶穌的猶大,雖然是耶穌的學生,但還不如與耶穌同時被釘的強盜。
 
  如果是借用德國盼望神學家莫特曼(J. Moltmann)的思想來看待這段經文時,這個葡萄園宛如是上帝拯救的空間,是開放的、是邀請的,所以得到上帝的恩典與福氣,不應該驕傲,更不應該不知足,因為我們的所得,全是出自於上帝的仁慈。既然是出自於上帝的仁慈,我們就更不應該像比喻中的工人貪得無厭、貪多嫌少。相對的,上帝對於自己的恩典與福氣賞賜與否,這一切都有上帝的主權,人應該是要知道知恩報愛,上帝對於這樣的人絕對不會吝嗇祂的賞賜。
 
  耶穌講這個比喻的背後,即是在於當時法利賽人的自負。因為他們本身民族性的優越感,自認為救恩從他們開始,所以不願意與外邦人分享上帝的拯救,且視為是獨家擁有。當換個角度來思考,耶穌的比喻無疑地是要打破用當時社會文化來認識上帝的思維,因為上帝的恩典與福氣是無限的。這並非是絕對的有限多寡比例問題,同時賞賜的主權在於上帝,我們無法去評論上帝的作為是否公道,或者是指導上帝該如何做。在這一切當中,上帝的旨意總是充滿著公義與仁慈,不需要猶如工人用著邪惡的眼神、嫉妒的心思來面對上帝對人的好。
 
肆、人的報怨和嫉妒
  這樣的比喻在現代台灣的社會有極具大的反思。因為這樣的情況,不僅我們在面對上帝的態度有可能是如此,同時我們在面對身邊的人也是有這樣的態度。首先我們當從人際之間的關係來看時,不論是親情、友情、愛情,往往也是會陷入互相嫉妒的情緒,在這其中斤斤計較分配的多寡,因為我們總是習慣性將這份關係看為是「我所有的」,把這樣的情感冠上了所有格。這樣的嫉妒積壓久了,將會在人的生命內在裡面會形成憂慮的情緒,最常見的即是抱怨連連。這是現代人的心理毛病,造成了許多人憂鬱症。縱觀整個問題的癥結點來看時,就是每個人都自以為是公道,並且自義地認為一切的事情只有他才是正確。
 
  在2000年總統大選的時候,當時許信良堅持要參選總統,但是依照黨內初選的結果卻是由陳水扁獲得黨的提名,使得許信良脫黨競選。再者,令許多台灣人感到無言的是在2007年施明德的倒扁,同時施明德在報紙上刊登倒扁說明以表出師之名,說明的文稿當中,竟出現了49次的「我」。
 
  上述的兩段台灣政黨政治,儼然形成民進黨內「美麗島派」與「律師派」的世代緊張和風暴。換言之,這樣的事情,可以發現到在民主政治的社會當中,人民是「頭家」的理念之下,不論是政治資歷還是政治實力,一切都必須要尊重民意為依歸考量。相形之下,許信良的脫黨表示他嫉妒陳水扁受到人民的愛戴,而施明德的倒扁則是在某程度突顯出他嫉妒陳水扁參政的資歷比他資淺,為何結果是他當了總統。所以,許、施兩人的態度和作為在民主社會中是不尊重人民,且無視於民意對於政治人物的肯定與支持。
 
  進一步而言,我們要自我來省察是否經常在自義且自以為是的看法中來認識上帝嗎?簡言之,在上帝的拯救當中是沒有時間的問題,也沒有先來後到的問題,唯一的問題是還有誰沒有被上帝救贖到。在教會內部,每個人信仰的時間、歷程都不一樣,所以有的人習以為常會自稱自己是第幾代的信徒,對於許多人的見證分享總是輕蔑,因為對於這些後來加入教會的還是臨終前決志洗禮信主的,會認為他們是憑甚麼可以得到上帝的賜福。然而,這段聖經的這個比喻就是要告訴我們:「那些居後的,將要在先,在先的,將要居後。眾人都是上帝所喜愛的,福音幾時傳到給了我們,我們就當接受,因為上帝的恩典與福氣乃是一律平等的。」
 
伍、認識上帝的恩典
  各位弟兄姐妹,上帝的公義與仁慈對我們每一個人來講是何等的美善,因為這是出自於祂對我們的好。這樣的福音信息使我們認識到天國,也成為台灣處境的追求目標。我們都需要福音來得著釋放、光明和自由,但我們無權來評斷誰才有資格可以領受這份恩典與福氣。因此,身處在台灣處境基督徒的我們,該如何跳脫出文化的氛圍、功利主義的思維,進而來看待耶穌所說的:「那些居後的,將要在先,在先的,將要居後。」最後以三點來與各位彼此勉勵。
 
  1.我們要祝福回應上帝的賞賜
  在團體關係的當中,人際之間因著所要得的問題,在無形中產生了一種名為「螃蟹族」的社會文化。然而,甚麼是螃蟹族呢?
即是一群在桶子裡面的螃蟹,因見到有螃蟹正快要爬出桶子的時候,下面的螃蟹就會將上面的這隻螃蟹拉下來。試問,我們是否有時候就是扮演這隻在下面拉著上面螃蟹的角色呢?當身邊的人因著上帝的賞賜而有所成就或者是有所獲得的時候,我們是否會在當下試圖要去拉下或絆住對方?
  現在的社會文化正是影響著我們去進行祝福的行為,因為成王敗寇的信念讓每一個人都見不得別人好,使得祝福的動作或者是語言越來越少見。當回到宗教的部份,特別是基督教的信仰來看時,每一個人在上帝的賞賜中都有獨特性,我們該要學習尊重上帝對人的公義和仁慈。所以不需要去疑問上帝為何別人和我一樣,甚至比我更好,反倒而我們要去學習更祝福對方,因為祝福別人乃是肯定上帝的賞賜。
 
  2.我們要順服回應上帝的賞賜
  經文中,工人的抱怨、嫉妒,作者用如此深刻的形容詞來指出驕傲的態度。然而,罪的來源都是來自於人的驕傲所來出現。換言之,驕傲的具體行為表現就是貪婪,形塑出人無限的慾望,所以人會計較無非是為自己著想。一旦人只想到自己的同時,我們就無法看到別人的需要和努力,同時也是否定了自己的存在價值。所以我們應當要學習用順服的態度來看待上帝在恩典與福氣的賞賜。
 
  因為我們的生活欠缺順服,過度地用理性的方式來看待上帝的作為,致使對上帝無法能夠有真正的認識,因此無法與上帝的關係有正確的內容。在此,順服並非是唯唯是諾,而是在面對上帝的權柄之際,可以單純且願意相信祂的旨意有美好的安排。從順服來回應上帝的賞賜是表現出對於上帝絕對主權的承認。
 
  3.我們要謙卑回應上帝的賞賜
  謙卑的態度是領受上帝賞賜最好的方式,比喻中的第一批工人對待最後來的那批工人是如此的傲慢。第一批的工人自認為論時數、論辛勞、論榮譽等等一切都是不在話下,但是所領的工資卻是和最後一批的相同。這當中的驕傲和不服卻是人將上帝關閉在計較的內容、把上帝阻攔在慷慨的待人。因此,一個充滿公義與仁慈的上帝乃是充滿開放與邀請。上帝的恩典與福氣同樣地也是在祂待人的好的互動中來與我們分享。
 
  因此,我們要放下自我的優越感來面對上帝的主權,同時也要卸下自我的意識形態來接納上帝的旨意。換言之,謙卑是無我的態度,一旦人對自己的慾望視而不見的時候,生命就會開放。法利賽人的驕傲自負成為了進入天國的困擾,因為他們不認識救恩的無限。然而,就當我們經驗到無限的偉大同時,身為有限人類的我們難道不應該要謙卑來看待如此的恩典與福氣嗎?
 
陸、結論
  在開宗明義就有提到,耶穌在比喻的內容向我們傳達了上帝的形象-慷慨,與天國的屬靈原則-公義與仁慈時,我們則應該要從信仰反省中跳脫出社會文化的污染,在愛的氛圍當中分享福音信息的真理。
 
  願聖靈幫助每一位弟兄姐妹,幫助每個人不論是先者後或是後者先,都能明白我們都是上帝所喜悅的,並且用祝福、順服和謙卑來回應上帝的賞賜。相對的,不是再繼續沉淪於抱怨上帝的情緒、嫉妒他人的心理,而是一起與上帝在祂的空間中開放、邀請每一個人來到這個葡萄園裡領受上帝的重價救贖的恩典與福氣。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回上一頁
類別:
 
關鍵字:
附加檔案:
線上影音:
 

TOP
回上一頁
 
**目前暫時只開放有記錄在本宗的牧師能夠分享講道稿,謝謝。**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10647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sermon.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