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時間: 2007/2/4 下午 06:49:57 )
  教派: 長老教會 主題: 教會 復活節 生活 社區 服務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睡人
對應主日:無設定
作者: 宋信樂
經文: 歌林多前書12:14–22
字級調整:
摘要  
雖然,21世紀是講究獨立自主的時代,但,千萬不可有自我孤立的心態,更不可自高自滿。要培養更廣大的人際關係,建立相互需要的關係。傳道書4:9~12告誡我們:「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二人同睡就都暖和」、「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因為可以彼此扶持。我們要把握機會建立「互相需要」的關係!

內容
進入天堂的條件

有位愛爾蘭人突然去世了。他一步一步走向上帝的審判台前,他很害怕,因為他在世上並沒做什麼好事。他的前面有一排人,他一邊排、一邊聽著。他看到一個面貌酷似耶穌的判官手上拿著一本記錄簿對一個人說:「啊!在這裡!你的名字在這裡,有一次我飢餓時,你拿東西給我吃,好!裡面是天堂,你可以進去!」他又對第二個人說:「哦!你的名字也記在這裡,有一次我口渴了,你拿水給我喝。好!你也可以進去!」又對第三個人說:「哦!你的名字雖然難找,但也在最後第二頁找到了!有一次我被關在監牢,你也來看我,ok!可以進去。」這愛爾蘭人心中很緊張,因為接下來就是他,而且他回想起來好像也沒做什麼好事,他愈想愈害怕,全身發抖。最後,主耶穌對他說:「我看你在世上所做的好事不多,但有一次,我悲傷、痛苦時,你來看我,又說一些笑話,讓我感到溫暖。好!你也可以進入天堂!」雖然這是一則寓言,不過,這故事告訴我們:天父上帝要我們彼此關懷,互相提供需要,這是進入天堂的條件。

現代人心靈非常貧乏,但仍有強烈的「關係需求」

現代人因為科技進步,因此在智識方面及資訊方面均很充足,而且每天、每一個小時都在吸收新知;然而,現代人在心靈方面卻非常貧乏、不健全,最明顯的情形就是把自己關在「水泥火柴盒」或「智識象牙塔」裡面,正如日本的「繭居族」的青少年一樣。這些表象突顯出現代人對關係的需求似乎很薄弱;但實際上是,大多數的人心中仍有強烈的「關係需求」,渴望與親人朋友、甚至與鄰居有密切的交往、有良好的關係。很遺憾的是,心中有此需求,身體卻行不出來,嘴也不肯說出來!

若失去相互需要的關係,會變成「睡人」

保羅曾提出「多元肢體論」,強調手、腳、眼睛、耳,都是這肢體的一部分,應該有一種整合性及互相需要的關係。若是失去相互需要的關係,則正常的人也會變成「植物人」或「睡人」。

有思想、有感情,卻常常被迫當做「東西」討論

英國精神醫師奧利弗‧薩克斯(Oliver Sacks)在1960、70年代就開始面對「昏睡症」,這些病人有些已完全癱瘓,有些人則只有某種怪異的生理行為而已。Sacks醫師研究這些病人之後,發表驚人的報告:這些病人雖然活著,也有知覺;但,他們因為罹患帕金森氏症而感到痛苦,肌肉無法動彈。不過,這些人的內在是又有敏銳的觀察力;可是,他們有些人忍受這種心理痛苦長達30年。

「活墳墓」與《睡人》

後來,薩克斯醫師發現,用一種叫「左旋多巴」的藥物,幫助他們恢復肌肉的活動。他們開始四處走動,並可以與人交談,他們開始與四周的人、世界發生關聯。本來是被當成「東西」指指點點討論,現在可以跟別人說話、握手。這實在是一項極大的突破。遺憾的是,當藥效消退之後,這些人就又緩慢地回到他們體內的「活墳墓」裡面。1972年,薩克斯醫師針對他的發現寫了一本經典之作,書名為《睡人》(Awakening)。1990年,這本書被拍成電影,深深影響許多醫學家與哲學家。

「睡人」這本書在描寫這些病人其實是有思想、有感情的人;但,他們的情感與思想被「活埋」了,因為他們肌肉失去功能,以致於連他們的感情與思想也與「外界」失去聯繫,他們很需要與親友有心靈上、感情上的關係;但他們這種「關係的需求」被「活埋」在他們內心深處,成為一個活活的「睡人」,實是可憐!

每一肢體都非常重要,並且彼此需要

十七世紀英國詩人約翰東尼(John Donne)在他去世前寫一篇很有名的散文,內容是「沒有人是孤島,可以完全獨立;每個人都是大陸的一片,是主體的一部分。---任何一個人死亡都使我虧損,因為我與整個人類息息相關。」保羅在哥林多前書十二章提到,一個身體裡面有好幾個肢體,無論手、腳、眼、耳都屬同一個身體。最近常聽到有人的心臟出問題,有人一條心血管堵住就很痛苦,甚至隨時有生命的危險。心臟出問題的人不能說:「我的心血管有三條,所以,少一條沒關係!」因為身體的每一部分、每一肢體都非常重要,更重要的是每一部分皆彼此需要、互相提供關懷與幫助。保羅強調,眼不能對手講:「我不需要你!」頭也不能對腳講:「我不需要你!」(第21節)。一部大機器忽然停下來不動了,經過一兩個小時檢查,原來是內部的一顆螺絲鬆落了。可見,在家庭、在社會中、每一個人與別人之間都有「關係的需要」。

現代人很容易放棄「互相需要」的關係

「睡人」是因為肉體上的病痛,使他們失去與人交往的關係,他們是被迫的;不過,有許多人把自己關在一個心靈監獄內,以致增加自己孤單與受苦的力度。根據金管會的報告,全台灣卡奴約有70萬人,卡債協商個案只有1萬4000多件,只佔2%,數字非常低,可見有98%的卡奴放棄與銀行建立良好的關係。這表示,現代人對自我觀點的堅持與驕傲。其實,人類本來可以建立一種互相需要的關係,但現代人卻很容易放棄,這種「放棄需要」的心理也常常出現在婚姻、就業、就學、朋友,實在非常可惜。

把握機會建立「互相需要」的關係

聖經用肢體的比喻啟示我們要合一成為一體;此外,也教導我們要坦白承認自己需要別人。雖然,21世紀是講究獨立自主的時代,但,千萬不可有自我孤立的心態,更不可自高自滿。要培養更廣大的人際關係,建立相互需要的關係。傳道書4:9~12告誡我們:「兩個人總比一個人好」、「二人同睡就都暖和」、「三股合成的繩子不容易折斷」,因為可以彼此扶持。我們要把握機會建立「互相需要」的關係!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回上一頁
類別:
 
關鍵字:
若失去相互需要的關係,會變成「睡人」
附加檔案:
線上影音:
 

TOP
回上一頁
 
**目前暫時只開放有記錄在本宗的牧師能夠分享講道稿,謝謝。**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10647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sermon.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