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時間: 2012/3/14 上午 10:51:00 )
  教派: 長老教會 主題: 2012講道集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獻上痛悔的心為祭
對應主日:2012/08/05
作者: 謝懷安牧師
經文: 詩篇51:1–19
字級調整:
內容

A、前言

  在史考特‧派克的著作「邪惡心理學─真實面對謊言的本質」中,提到:犯罪導致成為惡人的幾個特徵是:

1.尋找代罪羔羊是惡人最顯著的行為。因為在他們的內心深處不容自己受人責難,恐喪失顏面。

2.自我憎恨是無法喜樂面對自己、生自己的氣這也是惡人尋求頂罪羔羊之罪的根源。他們之所以如此,是因為邪惡的必要元素是不願意忍受罪惡感及不完美的感覺,而不是喪失罪惡感或無法體會出自己的不完美。

3.惡人不會心平氣和受痛苦的試煉,事實上,他們連忍都不想忍。惡人拒絕承受本身有罪的痛苦;也就是拒絕承受自身有罪、不足、不完美等痛苦的認知。於是,經由投射作用及找人頂罪的方式,將痛苦轉嫁給別人。這些人本身也許不會受苦,但週遭的人卻因而受害──惡人替受其宰制的人塑造一個小型的病態社會。

  所謂心靈健康的人必須是使自己能夠順從、屈服於層次高於己者的事物。在某特定時刻,人必須順從於層次比自己內心慾念更高的原則,才能讓自己的生命面對自己的存在。對於有信仰的人,此一指導原則就是上帝的旨意。

B、經文釋義

1.詩篇中共有十三首特別具體指出了大衛生平的事件。例如:第三篇「逃避他兒子押撒龍時」、第三十四篇「在亞比米勒面前裝瘋,被驅逐離去時」、第五十一篇「和拔示巴同房以後,及先知拿單來見他以後」……等。更有趣的是,在某些古希伯來文撒母耳抄本中,特留下空位,引導讀者細想跟大衛生平事件相關的詩篇。

  在這些清單中,有件事特別突顯。每個事件的大衛都是在憂患痛苦之中所吟誦的祈禱。沒有一篇是在他登基作王時的作品,(詩篇十八篇有部份是例外)。清單所回顧的大衛生平都是他痛苦的時刻,都是他經歷每個人都會走過黑暗的時刻。這證明一件事:禱告生於憂患。因著需要,我們才有深刻的禱告。禱告帶領我們與大衛一樣真實的在痛楚中需要上帝,在呼求中遇見上帝。

2.盧俊義牧師在他的聖經導讀中,指出:在這首詩中,大衛在祈求上帝用愛來「除掉」、「清除」、「洗滌」他的罪。這三個字眼都是在描述上帝對人的罪的憐憫、寬恕,因為只有這樣,人才能得到「一顆純潔的心」(10節)。換句話說,不是人自己有能力可以使自己潔淨,是上帝的慈愛,人才能從罪惡的污穢中得到潔淨的力量。因此,「除掉」等字眼也構成這首詩重要的關鍵用詞。

3.15節「主啊,求你開我的口;我要頌讚你。」隱含著一個人犯了罪就馬上失去了自由,罪孽深重的人,往往因著羞恥感而閉口,不敢也不能讚美上帝,並且心裡與讚美的群體分離,而行動上也漸漸地遠離屬上帝的團體。因此,蒙上帝赦罪的人,方能重獲讚美的新歌(三十11~13)。此外,蒙赦罪的人,能夠口唱新歌讚美上帝,是基於內心有一份因著罪得釋放而湧現出來的喜樂。這是見證。換言之,讚美上帝就是一個活潑生動的見證,見證真實地領受了上帝恩慈喜樂(四十3)。

C、思考方向

1.還可以從禱告者犯罪後,內心煎熬苦楚的方向,來分析:

a.大衛犯了奸淫與謀殺的罪之後心情如何?

b.大衛犯罪之後對於「罪」有何新的認識?

c.大衛怎麼面對「罪」?

D、參考資料

1.周郁晞著  中文聖經注釋─詩篇(上)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1996

2.Walter Brueggemann著范約翰譯  詩篇信息─生命的對話  道聲出版社1988

3.林鴻信著  那尼亞神學  校園出版社2011

4.Eugene H.Peterson著廖金源譯  回應上帝─用詩篇禱告  天道出版社2006

5.Eugene H.Peterson著匯思譯俗世聖徒  天道出版社2003

6.M.Scott peck著 游婉娟譯 邪惡心理學─真實面對謊言的本質  張老師文化1999

E、講章全文

詩篇與大衛

  舊約聖經中讀到五經律法,我們會聯想到作者可能是摩西;讀到箴言等智慧文學,我們會將他與所羅門王聯結;若是詩篇,代表人物則是大衛王。詩篇150篇中,開頭標題直接連結上「大衛」的詩篇共有七十三首。這裡頭包括有「屬於大衛」、「為了大衛」、「大衛所收集」、「關於大衛的」、「大衛的子孫」…等。當然,這些詩篇不一定都是他的作品,有的是其他人為紀念他而寫,有的是根據他的某種情況而創作。

  總之,他總是成為焦點,與他一生的傳奇色彩與豐富的情感表現有關。他是一個活生生的人,舊約聖經中大概沒有人像他,那麼被清楚的記錄、且公開。

  從青少年到中年到老年;他的失敗、落魄與他的成就;他的情感世界,與家人朋友間的友情與背叛,豐富浪漫的情史;他性格上的英雄作為與卑鄙的行徑。就像我們能總是能在詩篇的禱告中,讀到一句與我們心有戚戚焉的禱詞一般。我們似乎也能在他的故事中,看到那我們生活的一部份、看到我們的犯罪。他雖然貴為王,有著上帝揀選的特殊身份。但詳細讀他的故事,那最特別之處是,他簡直跟我們平常人一樣的世俗且時常犯錯誤。他的平凡讓詩篇的作者,最能感受到他的情感,也使我們願意親近他去了解他。他的罪,對於我們有一個特別的啟示,當我們不知道如何談到罪的生活實況時,他總是被我們搬出來舉例。因為我們真的很難得找到一位典範人物是如此的貼近我們,且把他的罪展示在我們面前。

  詩篇51篇的焦點是罪。有一間教會,週日上午禮拜前的有一場祈禱會。牧師習慣性的都在講道之前,禱告中為他過去一週的錯誤、軟弱、不夠完全來認他的罪,使他能夠聖潔的宣講上帝的道。有位會友不喜歡牧師在週日早晨這樣公開認罪的禱告方式。跟他說:「牧師,我不喜歡我有一個會犯罪的牧師。」我想,牧師或許不必把認罪當勳章使用,公開自我。ㄧ個認罪的人,不必老是把認罪掛在口上,我們也能深刻體驗到他認罪的改變。更重要的,罪該真正展現的對象是上帝,不是人。不過,信徒卻一定要記著,無論你喜不喜歡,牧師都會犯罪,犯的罪如所有人一般。

  然而,特別的,大衛似乎不是那麼在意他的面子,或別人的觀感。在罪被揭發公開後,他不僅公開的認罪,而且這認罪的祈禱,還讓許多人讀了他的故事一起為他認罪,或與他一起認罪,代表他祈禱,為他讚美上帝。

 

大衛向上主的祈禱

  詩篇五十一篇是所有十三篇有特殊情況作為標題的其中的一篇。和合本聖經的標題上標示著「和拔示巴同房以後,及先知拿單來見他以後」。這故事是記載在撒母耳記下十一~十二章,提到的故事是大衛與拔示巴的姦情被先知拿單掀開指責。撒母耳記下十二章11~14節,拿單代表著上帝向大衛如此宣佈:

我向你發誓:我要叫你自己家裏的人起來作亂攻擊你。你要看見我把你的妃嬪給靠近你的男人;這個人要在光天化日下跟她們睡覺。你在暗中犯罪,我卻要在光天化日下使這事顯露出來,讓全以色列看見。』」於是大衛對拿單說:「我得罪上主了。」拿單回答:「上主饒恕你;你不至於死。但是,因為你做這事藐視了上主,你的孩子會死。」

  大衛被先知拿單嚇到了。他擔憂的可能不是他將面對什麼事,或是悔改來改變上帝的旨意。他恐懼的是他是否被上帝拋棄了?他還是屬上帝的人嗎?他還能從他的信仰領受到上帝陪伴同在的恩典?他還能享受上帝的靈充滿的喜悅嗎?大衛的不安不是來自外在環境可能的變化,而是來自他自己犯罪。無法讓自己面對上帝,使自己心靈不安,充滿焦慮。

  大衛不以其他的方式來取代信仰,尋求麻醉自己,或為自己的心靈解套。他以最簡單的方式「認罪祈禱」,來面對自己的罪惡與上帝。他知道,即使他多麼有權力,他有能力犯罪,卻沒有能力擔當自己的罪。罪的後果與延伸,沒有人能夠「好漢做事好漢當」來擔當。

    詩篇五十一篇是他的祈禱。

    1~2節是大衛悔罪的祈禱。大衛是憑什麼夠資格來祈禱,懇求上帝的赦免?沒有。他唯一的憑據是上帝的本性:憐憫、永恆的愛、無窮的仁慈。然後在悔罪敬拜的動作中求除掉、清除、洗滌,他的過犯、邪惡、罪孽。

    3~5節大衛在上帝的面前以「我知道」表達,毫無隱瞞坦承自己的罪,並願意接受上帝的懲罰。當人願意毫不保留的承認自己的罪,才是他悔罪的開端。罪我們並無法藉著時間來塗抹,只能在犯罪的那一點,重新來過,才可能得著憐憫。

   V6~14節是大衛的懇求。在這一段比較長的詩句中,他情求上帝必須做到他自己不能做到的事。他用盡了他所能使用的各種救援的字彙來表達他渴慕。你認為那一段與你的心境最為接近?

    因此,15~17節他再次深刻的體驗到,人與上帝的關係建立在,兩件事上:首先,是讚美上帝,指出一個犯了罪的人就馬上失去了自由,罪孽深重的人,往往因著羞恥感而閉口,不敢也不能讚美上帝。其次,是憂傷痛悔的心。

  最後兩節18~19節,可能是被擄歸回後的以色列詩人,所加添的詩句,使之能夠運用在聖殿獻祭時的祈禱。看來與16節「你不喜歡牲祭,不然我就供獻;你也不要燒化祭」有點衝突。不過,若從另外一個角度,一個後來閱讀者的角度來詮釋,這詩人其實是在這個故事上加註了一個註解。提醒我們,當我們犯罪偏離了上帝之後,能夠重新再來的唯一途徑,就是回到敬拜中,與上帝建立關係,讓上帝來悅納我們。

信息:

  林鴻信牧師在他的著作「那尼亞神學」中,引用了路易斯的神學觀,指出:

1.「罪」就像走錯路必須回頭,錯誤必須被改正。「繼續錯下去」並不會讓人走上對的路,由於善惡是絕對分離的,就像天堂與地獄有如天淵之別。走錯路只能從錯誤的那一點重新出發。由於「繼續錯下去」並不會變對的,時間更不能解決錯誤的問題,這對慣於使用遺忘來處理錯誤與罪惡問題的中國文化而言,是一個重要的提醒,面對錯誤總是一拖再拖,但並非只要時間夠久,大家忘掉了,錯誤就可以改正。洗清罪狀的不是時間,而是悔改與基督的寶血。

2.若是不意識到知道自己的罪而認罪,會導致自我心靈污穢不清,影響對上帝的認識就模糊不清。導致認知錯誤,越做越錯,否定自我。因此,我們可以說,越好的人越暸解自己的不好;而越壞的人越以為自己很好。一個還不是很壞的人,還知道自己不好;然而一個道地的壞人,卻看自己是道地的好人。

3.惡的循環利息,是比信用卡的利息還要高,以複利計算而增加的。

4.基督教的信仰目標,不在於帶促使人成為一個好人,而是改變一個人成為新人;不是進步改善,而是改造轉化。而這樣的生命追尋,正是引領基督徒改變自我的力量。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回上一頁
類別:
 
關鍵字:
附加檔案:
線上影音:
 

TOP
回上一頁
 
**目前暫時只開放有記錄在本宗的牧師能夠分享講道稿,謝謝。**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10647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sermon.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