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言
在過去的社會中,人們若要取得資訊,需要行萬里路或讀萬卷書;不過,在今天的社會中,一般人若想要知道天下事,還要再加上從報紙、電視、網路、演講、…甚至講道等媒體所得來的資訊。
媒體,乃是現代人「看見時事的重要管道」;而,這重要管道的「鏡頭」,卻是由某部分「人」所掌控。既然是人所掌控,難免會有所不足之處;而,不足之處,往往也導致接收資訊者的「看不見」。
那麼,為了避免「媒體鏡頭」看不見所導致的缺憾,本文要將「媒體的鏡頭」與「耶穌的看見」作一個比較。期待透過聖經教導中之「耶穌的看見」,來補強社會大眾所依賴之「媒體的鏡頭」;讓「耶穌的看見」來幫助我們,看見社會中一切需要關心與付出關懷行動的人與事。
B、經文釋義
1.背景簡述
在馬可福音書中,打從潔淨聖殿的事件開始,耶穌就不斷受到祭司長和文士的挑戰。根據經文的記載,首先,他們是質問了耶穌的權柄(Ch.11:27-33),之後,他們又一步步地逼迫耶穌,甚至讓耶穌形容他們是想要殺害葡萄園主人之子的惡園戶(ch12:1-12);然後,在v13-17,祭司長與文士又打發法利賽人與希律黨人去找耶穌的麻煩,並且以「復活」相關的神學問題與耶穌辯論……。
不過,到了V28-34,文士在「兩大誡命」的辯論中,卻對耶穌的論述甘拜下風(「從此以後,沒有人敢再問他什麼」v34b)。並且,在接下來的經文中,耶穌被挑戰的形勢整個轉變;從v35開始,耶穌主動提出文士的錯誤之處,又接著譴責文士的行為…。由此看來,「兩大誡命」應該是造成轉折的一個重要因素。因此,以下要用「兩大誡命」來思考耶穌對當時的文士與祭司團體之批判。
2. v38-40 耶穌的看見 – 以公義的原則看穿虛假的長袍
這段經文裡,耶穌責備文士是愛慕虛榮、矯情做作、欺壓善良…。不過,一般而言,文士乃是當時社會道德的標準;對於這樣被社會上公認為「好人」的階層,耶穌卻叫人要防備他們,讓人不禁要疑問「為什麼?」
耶穌在教導群眾的時候,說:「要提防經學教師」。這「提防」一詞,乃是命令句,原意是「要看見」!那麼,若是以「兩大誡命- 愛上帝、愛人如己」的標準去「看」經學教師時,就發現了這些人「愛自己的名聲地位勝過愛上帝」。甚至,可以看見這些人不但「沒有愛人如己」,反而還欺壓當時社會中最弱勢的窮寡婦;而,如此不符合誡命的行為舉止,便讓耶穌說:「他們一定受到更嚴厲的懲罰!」。
(參Bible Works 6.0。對「提防」一字的解釋為see, look, be able to see, gain one's sight, beware of, consider, regard, perceive, discover, find;另外,馬可8:18中,耶穌警告人「要防備法利賽人和希律的酵」時所說的「你們有眼睛,看不見嗎?」其中的「看不見」也是同一個字)。
2.v41-44 耶穌的看見 – 以慈愛的內心不斷憐憫身邊的窮寡婦
對於V41-44的這段經文,若是也以「兩大誡命」來看,則寡婦明顯是遵守了「愛上帝」的誡命;不過,若是以耶穌的角度來思考,則更可以看見耶穌「愛人如己」的細膩行動。在經文中,耶穌幾乎是沒有與寡婦有任何互動,若是如此,那耶穌是如何表現出「對寡婦的愛」?
在經文中,耶穌坐著「看」財主們與窮寡婦(許多人可能比較喜歡學習耶穌「坐著」看,不過,坐著是分詞,不是動詞)…。經文中的那個「看」,是「未完成式」的動作。這樣的動作,豈不讓人看見耶穌當時是「不斷地關注」身邊微小的弱勢者;而,藉由這樣持續性的關注,耶穌對眾人報導了這弱勢者的生活。那麼,若以現代社會而言,耶穌如此的報導,便會讓弱勢者有機會得到實質的幫助。
C、思考方向
現代人的眼光,不斷地跟著媒體的鏡頭跑;甚至,當媒體沒有提供資訊時,就因為看不見而誤以為許多值得注意關心的事情沒有發生。媒體所提供的資訊以及意識型態,似乎已經左右了現代社會中許多人的思維與生活。而不幸地,媒體的鏡頭有其不足之處;並且,這些不足之處,有時會導致人們看不見公義與慈愛的角落,甚至讓身邊需要被關懷的事情與人物被忽略。為了要補強媒體鏡頭的不足,現代基督徒應該要學習耶穌的眼光,以公義的標準看見愛人如己的真理,且以慈愛的觀察看見愛上帝的行動。
D、參考資料
詹正義 編。《活泉新約希臘文解經 卷一:馬太福音 馬可福音》。香港:基道,1998。
Lamar Williamson, Jr. 著,鄭慧姃譯。《解經講道註釋叢書- 馬可福音》。台南市:公報社,2010。
Edward Hastings ed., The Speaker’s Bible - The Book of Isaiah VolumeII, Michigan: Baker Book House, 1987.
電腦軟體:Bible Works 6.0。
林承宇,「從311日本大地震看媒體自律- 閱聽人的醒與不醒,媒體的該為與不為」http://friends.pts.org.tw/message_detail.php?id=&kind=21
E、講章全文
現代社會中,資訊流通的快速造成群眾必須吸收比過去更多的資訊;那麼,為了要更有效率地吸收更多的資訊,現代人常要依賴媒體鏡頭的幫助。提到「媒體的鏡頭」,乃是現代人「看見時事的重要管道」;然而,這重要的管道,是由某部分「人」所掌控。既然是人所掌控,難免會有所不足之處;而,不足之處,往往也導致接收資訊者的「盲點」。對於這樣的盲點,基督徒需要以聖經的教導來補足;因此,本文以「媒體的鏡頭VS.耶穌的看見」來探討這個議題。
一、媒體鏡頭的盲點
1.鏡頭聚焦於某些特定事件或人物
每當社會上出現某些令大眾比較感興趣的新聞議題時,掌控媒體鏡頭的人,總是會費盡心思地去持續報導同一事件的相關消息。之所以如此,最大原因應該是「投社會大眾之喜好」,也就是因為「收視率」使然。媒體的鏡頭因為接受資訊者(社會大眾)的喜好而移動,可算是無可厚非且難以避免的事;然而,仔細想想,當媒體的鏡頭只專注在特定事件時,其他相對「比較沒有收視率」的事件,可能就會有「被忽略」的危險。
2.「人的意見」影響媒體鏡頭前的呈現
媒體鏡頭是由人掌控,而,掌控媒體鏡頭的人擁有「選擇權」。在這樣的前提下,無論掌控媒體鏡頭的人是要自律或是要加油添醋,都免不了在「選擇之間」讓個人的意見影響到報導的內容。甚至,不只是在選擇報導內容時會受個人意見的影響;在有意無意之間,所選擇用來報導的文辭與口氣,也會左右觀眾、聽眾、或讀者的思維。
媒體鏡頭會因為「人的意見」而受到影響,提到「人的意見」,當然不能說一定會有不好的影響;不過,可以確定的是,因為「人的有限性」,導致「人的意見」一定是不完全的。人的不完全,會導致受其影響的媒體鏡頭也跟著不完全;那麼,對於因為「人的不完全」所造成的媒體鏡頭之不足,最好是能夠以聖經的教導來補強。對於「人的意見」所導致的不足,可以用聖經的教導來幫助;因此,以下要從馬可福音十二章38-44來思考。
一般來說,這段經文中有兩個重點,一是「要避免自己成為假冒為善的文士」,二是「要勉勵自己如寡婦般地盡心奉獻」。這樣的主題,相信大家都很熟;因此,本文要從另一個角度「耶穌的看見」來思考。即,本文要思考「耶穌怎麼會看見文士的假冒為善?耶穌怎麼會看見寡婦盡心盡意盡力的奉獻?」,也就是說,本文要從「耶穌所掌控的鏡頭」來「看見」「耶穌的看見」。
二、耶穌的看見 - 「公義」
耶穌怎麼會「看見」文士的假冒為善?在v38-40的這段經文裡,並沒有提到「看見」這個字眼。不過,如果從經文38節中的「提防」或「防備」這個字來看,則會發現其在希臘文聖經裡的用字就是「看見」。事實上,該希臘字的解釋有許多,不過都是由「看見」所衍生的意思;那麼,台語以及和合本聖經將這個帶有「看見」意思的字,翻譯為「防備」、「提防」、或「謹慎」。
無論是提防、防備、或是謹慎,其實仔細想想,都是與「看見」有關(要謹慎或提防,總不能閉著眼睛吧?)。不過,由所衍生的意義來看,這「看見」並非只是眼睛一時的看見,還包括「公義的判斷」。提到「公義的判斷」,事實上,如果回顧耶穌批評文士之前的記載,會發現耶穌打從潔淨聖殿之後,便不斷以「公義的原則」來面對祭司長和文士一夥人的辯論。而,在耶穌提出「愛上帝與愛人如己」的兩大誡命之後,這些人便在耶穌面前甘拜下風(參12:28-34,尤其是34b提到「從此以後,沒有人敢再問耶穌什麼」)。
如果耶穌是以「兩大誡命」來讓文士甘拜下風,那麼,文士愛慕虛榮、假意禱告、或侵吞寡婦的家產(v38-40),正好就是「違反兩大誡命的表現」。明顯地,耶穌對於當時的社會所敬重的文士,提出不一樣的看法,是因為耶穌有「公義的原則」;而,那個原則,就是文士也曾經表示同意的「兩大誡命」。耶穌以「愛上帝與愛人如己」作為公義的標準,並以此檢視當時社會大眾對文士的看法(當時的媒體鏡頭)。而,在觀察檢視之後,耶穌提出有別於一般社會大眾的認知;即,這些道貌岸然的人,沒有以真誠禱告、沒有愛人如己…,因此,他們是假冒為善者!
三、耶穌的看見- 「慈愛」
在V41-44的經文裡,寡婦盡心、盡意、盡力愛上帝的表現,是值得學習的;不過,方才提到,本文所要學習的對象是耶穌。因此,我們還要思考「耶穌怎麼會看見寡婦盡心盡意盡力的奉獻?」…在經文中,耶穌要教導門徒去學習寡婦愛上帝的信心與行為之前,有一個「動作(動詞)」值得去注意,那就是「看」。照經文當時描述的景況,耶穌正坐著「看」財主們與窮寡婦…;而,那個「看」,是一種「持續性」的動作。對於要學習耶穌的現代基督徒而言,這個「持續地看」的動作,即,持續注意觀察周遭類似寡婦的弱勢者,就可以被實踐在日常生活中。
或許,許多人常被媒體的鏡頭帶著跑,卻忘記了身邊還有需要被關心注意的人或事情。經文中看到,耶穌並沒有跟著當時的媒體鏡頭跑,他不只看到財主們投入銀庫的許多錢,也在持續觀察中看到寡婦的窮困生活以及寡婦「愛上帝的內心與行動」。耶穌持續關心注意生活周遭的窮寡婦,那麼,對於基督徒而言,也應該要持續關懷身邊如窮寡婦一般的弱勢者,持續注意觀察他們的苦情是否「被忽略了」。
四、結論-「看見」「耶穌的看見」
耶穌的看見,是「公義與慈愛的看見」,也是一種「愛上帝與愛人如己的實踐」。願上帝幫助我們,能在接受資訊的同時,也以耶穌「公義的看見」來責備假冒為善者,也以耶穌「慈愛的看見」來持續觀察身邊所有應該被關懷的人與事。如此,讓上帝國的公義與慈愛,能夠實踐於地上如同在天上,讓每一位基督徒、甚至是每一位現代人,都能夠「看見」耶穌的看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