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言
信仰是在我們的需要中,上帝出現,以另一種我們意想不到的方式,給我們支撐的力量,引領我們繼續向前,賞賜我們他的神蹟恩典。而不是我要什麼,上帝按著我所要的給我。也唯有如此,信仰才會在我們的生命中閃耀出上帝權能的驚豔。
B、經文釋義
1.2節:「主啊,求你聽我的聲音,願你側耳聽我懇求的聲音…」(和合本)詩人呼求主垂聽他的祈求(參代下六40;七15;尼一6)。Marr在研究中指出詩人特意用稍微不同的字眼重複同樣的觀念,第一句用聽和我的聲音,第二句卻用較長的側耳聽和我懇求的聲音,目的在於提供拉長的效果,象徵詩人不斷地迫切呼求。(中文聖經注釋─詩篇(下)p.673)
2.7~8節「祭司呼籲會眾仰望上帝,因為祂有慈愛和豐盛的救恩。」慈愛是立約關係中的重要字眼。在詩八九28中,慈愛與「契約」是同義詞:「我要為他存留我的慈愛,直到永遠;我與他立的約必要堅定。」申七9形容上帝是一位守約施慈愛的主:「你要知道耶和華──你的上帝,祂是上帝,是信實的上帝;向愛祂、守祂誡命的人守約,施慈愛,直到千代。」(參王上八23;代下六14;但九4)這慈愛使以色列與上帝之間所立的約能繼續不斷地維持下去。因著祂的慈愛,上帝將不斷地施恩拯救祂的子民,故此本節將慈愛和豐盛的救恩聯繫在一起(參詩卅三18~22)。(中文聖經注釋─詩篇(下)p.677)
C、思考方向
基督教信仰有許多令人不解奧秘的信仰名詞都是來自人的信仰經驗。
1.拯救、揀選:為什麼車禍中有人死有人不死,地震中一起逃生被大水沖散,年輕跑的比較快死了,老的卻被飄走未死?我的神學院經驗,比我考試成績好的沒被選……,因此,我有了神的旨意與揀選的概念。大衛與掃羅,大衛是沒有被歷史的洪流沖走的那一位,而我們的信仰是延續自,那位沒有被人生洪流中流走,活下來的他,跟著他來感謝認識上帝的。今天我們跟著他一同感謝上帝,不證明我比誰好,值得上帝救贖,而是因著信仰我活著。這樣的名詞,術語,我們無法在我們的理性上自圓其說,我們想不透……但這是我們的信仰經驗。
2.創造、權能:天災地變的禍患,或他人的攻擊,這無妄之災為我們人帶來極大的損傷。我們也看見自己的有限,於是我們找尋比我們能力大的存在的「神」,祂在禍患臨到時伸出神力救援我們……,也許不該只是伸援而已,只是救援這「神」的位階似乎低了一些,最好幫我們掌控使這大自然的禍患,這樣的神才是值得倚靠的。但是信靠了祂,卻又來了災難,可以怎麼解釋?還是我們就不信了?不信太令人擔心害怕了。於是這成了我們宗教信仰上不解的奧秘,上帝有他特別的旨意與祝福。一般的宗教信仰就成了善惡的二元論。
3.既然災難來自上帝,也只有他能停止災難:怎麼認識上帝?當我們帶著人生的不順與無法掌控的意外,對著比我大的力量說話,這是祈禱。把自己臣服在祂面前,這是敬拜。他對我說話解決我生命的困惑,這是啟示。
4.人的問題在於以自我為中心,以至於自以為擁有一切,當痛苦粉碎人的自我中心時,也就是在一無所有的情況之下,人才開始經歷到自己完全屬於上帝,也才有能力經歷到那真正屬於自己的。
D、參考資料
1.張國定著 天道聖經注釋──詩篇(卷四) 天道出版社2004
2.Philip Yancey著 黃陳妙玲譯 有話問蒼天 天道出版社2000
3.林鴻信著 那尼亞神學 校園出版社2011
4.潘朝偉著 中文聖經注釋─詩篇(下)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7
E、講章全文
痛苦的驚艷
神學家路易斯(C.S.Lewis)曾經如是說:「在我們的快樂中,上帝對我們輕聲細語;在我們的良心裏,上帝對我們開口說話;但在我們的痛苦中,上帝對我們大聲呼喊,痛苦是祂喚醒充耳不聞的世界的擴音喇叭。」也就在這樣的時候,那自以為我擁有一切的人;自以為自己的理性能夠解釋一切的人;自以為生命的道路,未來掌握在自己的手中的人。在痛苦中、在自己無法解決自己的痛苦中,開始會有所期待,會希望能夠轉變,會盼望生命得著祝福,遇見好運。就在人承認自己在自己的需要上無能為力時,我們會需要上帝,我們的心靈會更敏銳,當我們已經厭倦了在黑暗的困境中無助的翻滾……在恐怖的死亡威脅中……,那迫切的需要感,會使我們渴望那脫出的力量與看見帶領我們離開的光。當痛苦擊碎我的「以為能夠」時,我們會比更多時候「驚艷」到上帝。無論這是一次逃脫驚恐的歷險過程;還是被一種莫名奇妙的奧秘,豔麗的感動捉住。
這樣的信仰經歷,詩篇130篇的詩人,把它轉化為詩歌,用祈禱的心,呼籲我們禱告說:「我迫切等候上主的幫助;我信靠他的話。仰望主,比守夜的人等候天亮還要迫切。」什麼時候我們會像詩人那樣的焦慮禱告:「我迫切等候上主的幫助;我信靠他的話。仰望主,比守夜的人等候天亮還要迫切。」
讓我們一起來分享這樣的經歷?也可以分享你我的「驚艷」之後你我的生命有什麼不同…
從深淵中呼求
詩篇130篇的作者的「驚艷」是什麼?為了讓這祈禱文可以適合任何情況來使用,詩人把實際上他遇見的經歷,一個具體生活中遇見的困境,將它客觀共同化。現代中文譯本把它翻譯成「絕望」。台語的聖經是「深淵」。和合本是「深處」。聖經中曾經用這一個字,來表達五種身心靈的情況(非指外在的困境):
1.海洋深處,或地的黑暗深淵(關下地牢)。這是一種壓力,使我們的生命扭曲變形。
2.表示混亂,黑暗的勢力,或死亡的權勢。使我們的生命無所事從,沒有可以依循,這樣錯那樣也錯,這端挫那端也挫,前途黯淡。
3.敵對上帝主權的邪惡勢力。一種外來非我所遭惹惡勢力的纏繞。
4.表示一種隔絕的情況(一種自由被剝奪的感覺),朝聖者或信徒不能參加敬拜,以致身、心、靈陷入幽暗的絕境。
5.信徒因著罪,遭到上帝的懲罰,與上帝隔絕,失去自由,心靈被罪的控訴束縛。
你是否曾經,面對這樣的黑暗,走出痛苦的伸淵?如果是,那請你用感恩的心回想上帝的恩典。如果,你現在就是……活在痛苦的深淵中?那就請你接受詩人的邀請,跟著他祈禱說:「上主啊,我在我的(絕望)…中求告你。主啊,求你垂聽我的哀號;求你聽我求助的呼聲。」
讓我們一同在聖詩572首「心目向主堅固」,的樂聲邀請中,向著上帝,求他聽你求助的呼聲。
你的祈禱有多迫切?詩人再而再的使用了「求你聽」,來傳達他那一次次的需要。心理甚至急切的期待上帝,不只聽,還要用動作「俯耳孔」來表示祂聽見,我們那幾乎發不出來那微弱呻吟,無聲的聲音。
呼求上主究察我
「聽」,聽什麼?聽「我」。「我」是否在我們的祈禱中?所有的祈禱,最怕的是「有嘴無心」。不想把自己帶到上帝的面前,真實的讓自己遇見上帝,讓自己從掙扎中成長,只想要上帝替我們解決困境問題,這關能過就好。外在的困境能夠解決就好,卻忘了真正的問題是我們。是我們不夠堅強、相信、有智慧。如果我們不想真正有所改變,我們不必獻上自己,也在此刻,當我們發現,這同樣的問題,反覆一再的出現時,要記得問題不是問題,你才是。
所以,第3節詩人呼籲的,可不是外在的問題,而是祈禱說:「主──上主啊,你若究勘(究察)罪惡,是誰徛會住?」「究察」的意思是仔細觀察,他邀請我們看的不是在外在的,而是內心的情況。當上帝仔細審查人的罪,誰能夠在上帝面前站立的住,誰能夠說我沒有錯誤,我夠堅強,我充滿信心,我掌握了一切…?在困境的面前,我們覺淂我是被控訴,被危難困境控訴、被敵人控訴、最慘的是被自己控訴,而這一切的控訴令我心靈不安,讓我覺得我的心放不下來。
為此,我們需要上帝。因為上帝「有赦免之恩,要叫人敬畏你」。「你有赦免的恩」,這是整個祈禱的中心。也就是因為祢「赦免的恩」,我祈禱之前與祈禱之後因此不同,使我的生命充滿著新生的感動。
願我迫切等候
然而有什麼依據,證明上帝寬恕了你?我們該怎麼去理解,說明我是在什麼情況下被赦免?不,都沒有辦法,也不必去揣測說明。因為上帝的作為,我們敬畏,我們無法想像結果的出乎意料。是的,我的生命對上帝「敬畏」的態度就足以說明上帝偉大的作為。
不,我們根本沒有辦法,也無法說明,上帝將做的事,我們怎麼能述說上帝的可能性?我們所能做的,就是:像一位守夜的人,等候。因為天會亮,所以等候有意義。因為上帝的救贖必然實現,而且不只是天會亮而已,甚至是超越天會亮的榮耀。「天光的榮耀是什麼?」我們不必曉得,只要迫切的等候。
來,讓我們來祈禱,
1.為著自己或是他人或是教會或是國家或是地球的「絕望,深淵,深處」。
2.然而要解決、要醫治的關鍵是自己對上主的仰望的態度,把我給上主,求上主啟示給我。
3.用我們的信心的眼睛參與上主榮光的作用,因為「如果我們的眼睛不參與陽光的功用,那麼陽光本身是看不到任何東西的。」
上帝會回應你什麼?就讓我們以特別迫切且敬畏的心等候。而上帝就會藉著他的祭司,在敬拜者的祈禱後,因著他的確信,祝福說:「以色列啊,要信靠上主,因為他有不變的愛;他有豐盛的救恩。他要拯救他的子民以色列脫離他們一切的罪惡。」(7~8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