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前言
詩篇八十四篇,是一首被認為讚美聖殿最好的詩歌。通常用在節期到聖殿敬拜時,朝聖客最喜愛,也是必唱的一首詩歌。第4節和第12節是對應句;前者說住在上帝殿宇中的人「多麼有福啊」,後者是信靠上帝的人「多麼有福啊」。作者想表達的是:一個信靠上帝的人,必定會喜歡到聖殿去敬拜上帝。以色列人民的信仰裡,聖殿乃是為了感謝、讚美上帝而建造的。但是,我們知道使徒保羅說的:人的內心就是上帝的殿。換句話說:一個人如果以真實的內心回應上帝的慈愛和揀選,就是如同在聖殿中敬拜上帝一樣,這樣的人就是信靠上帝的人,一定會得到上帝的賜福。
B、經文釋義
1.「有福的人」:V4在聖殿的服事者;V5渴慕朝見上帝的人。
2.V6這節經文,可能是朝聖者的一個經歷,在秋季到達錫安朝聖時遇見乾旱的山谷被傾盆而下的秋雨所滋潤。對於這些長途跋涉的人而言,有如疲乏的生命充滿甘霖。上帝將乾旱之地變成泉源的圖像在聖經中非常普遍。
3.本詩以宣告祝福為結束。朝聖的行動被理解為一種信靠的具體表現。無論有多少困難,都不能攔阻朝聖者盡他信仰的本分,來到上帝面前敬拜祂。朝聖者深信上帝必賞賜那信靠尋求祂的人。
4.朝聖是一種重要的屬靈經驗,這特殊的經驗是那沒有經歷過的人所不能領會的。朝聖者在旅途中所經歷的事情和親身體驗聖殿中隆重崇拜的感受,是一個終生難忘的經歷。這經驗會不斷地給朝聖者甜美的回憶,更成為他信仰的一個具體參照點。這美好的回憶也成為他日常生活中一股奇特的屬靈動力。
C、思考方向
1.一間禮拜堂的空間是否具有神聖性,在於我們對於它的情感、記憶與給予意義,而不是禮拜堂這地方具有神聖性。地域與空間不具神聖性,神聖在於我們把自己放進上帝的臨在中。
2.禮拜堂不是聖殿,不具備神聖性,然而當你在那裡遇見上帝,讓他進入你的生命中之後,你倚靠祂活出的一種新的生命態度時,那就是「聖」。「聖」為我們的生命帶來新活力,為我們在這裡拜堂中,找到一個可以安歇的擁抱。
D、參考資料
1.張國定著 天道聖經注釋──詩篇(卷四) 天道出版社2004
2.潘朝偉著 中文聖經注釋─詩篇(下) 基督教文藝出版社2007
3.許錦銘 詩篇精選 門徒出版社 1982
E、講章全文
有福的人:戀慕耶和華的殿院
詩篇八十四篇台語版漢字版聖經中文給的標題是:「戀慕耶和華的殿院」。從這標題,我們在閱讀之前就已經了解,這是一首有關於把心寄託於聖殿這建築,對它有一份特殊的感動,因而傾訴情感的一首詩歌。然而很特別的一點是,詩歌中提到聖殿的時候,作者只用了「殿」來描述,而未用「聖」。更正確的來說,在許多不同有關於聖殿的稱呼,「殿」原文的意思只是房屋,沒有什麼特別。例如列王記6章12節「我會住在你所建的這聖殿」,並沒有「聖」的意思。這似乎在傳達一個觀點,「殿」在我們的心目中要成為「聖」的特殊性,乃在於我們如何在這房子中去經驗到上帝的臨在,我們如何在這房子中去感受到上帝的愛,如何通過這「殿」來遵行「上帝的法律和命令」,證明上帝的同在與入住。而這樣的人就是作者所說「有福氣」的人。
如此,聖經似乎給了我們一個觀念,在上帝的創造的世界中,並沒有一個地方是具備神聖性,比起其它地方更具備特殊性。我們不像伊斯蘭教,麥加是他們宗教的聖地,信徒一生要去朝拜一次。也不像大甲媽祖的遶境活動,每一年信徒就是必須陪伴大甲媽祖回到新港奉天宮,去舉行媽祖的祝壽大典。
某地是聖、有著特別的神威的信仰特殊觀念,不是我們的信仰。因此,某一間禮拜堂的空間是否具有神聖性,並不在於它的特殊性,而在於我們對於它的情感、記憶與給予意義。神聖的感動,在於禮拜中我們如何把自己放進上帝的臨在氛圍中。「殿」之所以是「聖」,是從我們的感動,對它的情感中發生。
這也是詩人對聖殿的感情,他以極具煽惑性的情緒遠言,訴說他對它的戀慕說「我的心神戀慕耶和華的殿院到昏去;我的心腸,我的肉體向活的上帝求叫」。詩人祈禱的表達,則是來自於他生命中曾經在此會見上帝,領受到他的疼愛。他以在聖殿的觀察來表現感受他在聖殿所得著上帝的賜福,情況有如:「在你的祭壇邊,連麻雀也為自己築巢,燕子找到了安置雛兒的窩。」能夠「住在你殿宇中是多麼有福啊!」
有一次與保忠教會謝慶祥牧師聊天。謝牧師是我幾位在高中時代就認識的牧師,對他印象深刻,卻不是很清楚到底為什麼。但從他那天的分享中,他忽然的進入過去我與他相遇的回憶中,一個隱藏在我心靈深處的甜蜜與哀慟。他提到我過世的好朋友家榮與家達兄弟,他提到那一年,我們一起辦一場音樂會(我人生的第一場音樂會),第一場演戲……。
家榮與家達他們兄弟是我像孤鳥一樣,飛進教會的團契時,接納、陪伴、帶領我的朋友。是他們,讓我與嘉義西門教會這間禮拜堂建立了情感。而這一場音樂會的演唱與戲劇,更是引導我走上人生舞台的「禮拜堂的講台」成為牧師的第一次與關鍵。之後,在這裡我挖掘到我信仰生命的源頭,在教會的受洗記錄上,從日據時代,從我阿公阿嬤開始到我們這一代,都是在這間教會受洗。在這裡我聽見上帝的呼召。
我覺得我人生的路途,就從進入這間教會開始。得著指引,走向了順途,享受上帝同在的幸福。生命的道路從「乾旱谷」,走進領受「泉源地」,上帝的恩典有如「秋雨沛降」,使我再過來的生命「處處有池塘。」
我想這也是猶太人對聖殿的情感與悸動。你呢?詩篇八十四篇,是否有觸動你與你所屬的教會那親密關係?在信靠的人生路上,在這裡你是否有遇見上帝,讓它成為你的保護者,越走越有力量,越感到人生是幸福的。
有福的人:信靠上帝的人
在詩歌的結論之處,作者以聖殿作為他信仰的象徵,一邊把自己獻上,也一邊呼籲說V10~12:「在你的殿宇住一天勝過在別處住千日;我寧願在我上帝的居所看門,不願住在邪惡人的家裏。主上帝是太陽,是保護者;他給我們恩惠、光榮。他從不留下一樣美好的事物不賜給行為正直的人。上主─萬軍的統帥,信靠你的人多麼有福啊!」
信靠上帝的人,不會不以他所加入的教會,作為他生命的依歸。我們的信仰沒有這一種,我只相信上帝,卻不喜歡與教會裡頭的罪人一同敬拜上帝的信仰態度。簡單而言,作者在此想表達的是:一個信靠上帝的人,必定會喜歡到教會去,在敬拜中感謝、讚美上帝;與裡面的敬拜者一同陪伴、分享、經歷上帝的同在。
詩篇68篇4~6節提到:「上帝要住在他的聖殿裏;他看顧孤兒,保護寡婦。他使孤獨的人有家可歸,使被囚的人重獲自由……。」換句話說:一個人如果以真實的內心回應上帝的慈愛和揀選,這樣信靠上帝的人,在教會中就能領受上帝的保守。
雖然我認為今日我們的信仰,不該再有所謂聖殿、聖地這回事,不過,通過詩篇84篇,一種出於心神對聖殿戀慕的心腸,可以幫助我們思想信仰中的禮拜堂觀:
1.禮拜堂硬體建築的投資對於教會或許並不是最重要的,但卻是必須的奉獻與關心。它可以成為我們信仰的家,也該是我們為著下一代預備,讓他們得以領受上帝恩典應許的家。
2.禮拜堂的建築可以表現我們的信仰意識形態,可以吸引人的目光,但是它不過也只是冷冰冰的建築。讓它溫暖的是裡面的人。如何去與上帝建立信仰的關係,實踐愛人的信仰,才是禮拜堂可以成為上帝的厝(家)的根本。因此,教會這個家庭重要的根本,是願意領受遵行上帝的話語,讓人喜歡來。
3.如此我們可以說,教會包含著兩個部份:一間禮拜堂,敬拜上帝、以上帝為中心的聚會場所;與參與在禮拜堂內部從虔誠所產生的信心、愛心、與盼望,那群敬拜上帝的人。禮拜堂的建築不是上帝臨在是否確實的象徵;禮拜堂內的人才是決定上帝是否同在的關鍵。
美國Bill Hybills牧師經常說:「我有兩間教會。一間是在心靈中看不見的教會(invisible church),另一間是實際牧養看得見的教會(visible church)。看得見的教會可謂是看不見的教會之結果。換句話說,存在於心靈中看不見的教會掌管看得見的真實教會。」你希望你所屬的教會是怎樣的一間教會?禮拜堂內容納的人是怎樣的一群人?不要忘記「你要想經驗上帝同在的基礎,乃在於你的內心如何表達對祂的信心;你想要經驗到被愛的平安與喜樂,乃在於你內心如何以祂的愛表達對人的愛心;你要想經驗上帝神蹟的狂喜與祝福,乃在於你的內心如何渴慕盼望祂的作為。」
看不見的教會決定看的見的教會的外表,因此保羅在哥林多前書3:16~17說:「你們是上帝的殿,上帝的靈住在你們裡面。」我們若期待,一生之中上帝永不離棄,住在我們的裡面,並保守我們的生命,我們就需要像詩人一樣,認同著、看著我們教會,對我們的教會表達我們的熱情說:「萬軍的耶和華啊,你徛起的所在怎樣許通意愛!我的心神戀慕耶和華的殿院到昏去;我的心腸,我的肉體向活的上帝求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