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時間: 2012/3/14 下午 03:54:06 )
  教派: 長老教會 主題: 2012講道集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憑著這句話
對應主日:2012/09/09
作者: 吳富仁牧師
經文: 馬可福音7:24–30
字級調整:
內容

一、前言

  廿世紀分析心理學榮格,曾用集體潛意識來形容人心理深層的情結(complex),社會學家用概化他人(generalized other)來說明在人類社會,我們習於使用概化方式,造成人與人的分別。然而主耶穌所帶來的福音,卻要打破這些慣性思考,此段經節便是如此。

 

二、經文釋義

1.「以古人的傳統廢棄上帝的誡命」(可七1~23)和「外邦婦人的信心」(可七24~30),這應視為馬可福音作者嚐試的比較;前者描述一群男性的猶太教宗教領袖,與主耶穌討論律法的問題,對他們而言,律法之外不可能有拯救。後者卻描述一位卑微的外邦婦人,前來求主耶穌的憐憫,她必然被視為一個沒有律法的人,但她卻在主耶穌身上找著拯救。

2.當時的猶太人自認是上帝的兒女,而外邦人是無緣得救的犬類,所以主耶穌是故意引用猶太人的觀念,來試探此女人的信心。結果那女人卻回答:是的,主啊,可是桌底下的小狗也吃孩子剩下的碎屑啊!(可七28)可見,馬可心中,所謂剩下的救恩,是要留給外邦人。馬可福音六章33~44中記載主耶穌餵飽五千人的記事,馬可記載剩下的餅與魚有十二籃,十二可以代表舊以色列十二支派,但也可代表新的十二使徒所開展的教會,特別是外邦人的教會,而將剩下的餅與魚收集起來,意思是主耶穌的救恩,不但給猶太人足夠,連外邦人也有份於這救恩。

三、思考方向

1.根據以上分析,故思考方向設定為概化與偏見為人類社會之常態,以傲慢與偏見這本書作為引言。

2.以主耶穌與婦人之對話,為講章主軸。

3.現代信息則以常見之社會現象作為結語。

 

四、參考資料

董俊蘭,馬可福音的見證,教會公報出版社,1997年12月初版。

張略、黃錫木,奔走風應的僕人──馬可福音析讀,基道出版社,2003初版。

 

五、講章全文

傲慢與偏見

  驕傲及偏見(pride and prejudice)是英國小說家簡。奧斯丁(Jane Austen,1775-1817)出名著作,英文可翻成「第一印象」。在這本小說中男女主角,第一次見面的時候,由於個性驕傲,與先天偏見,產生許多誤解。後來經過幾翻轉折,才讓對方真正認識彼此真正的內在,進而彼此吸引,後來他們相愛,而成為一對戀人。這本書引起許多人的共鳴,因為它正好顯示出,我們人性裡普遍的弱點,因我們經常倚靠第一印象來判斷人或事,請問你曾否摸著自己良心問自己說,我有偏見嗎?你曾否用第一印象去決定好惡,後來卻發現自己的無知與謬誤嗎?親愛的朋友,其實很多偏見的產生,可能只是因為我們互相不了解罷了。

  從人類歷史的角度來看,偏見最容易造成人與人間的誤解、磨擦,甚至嚴重造成無法抹滅的傷害與悲劇。希特勒高舉優越亞利安民族主義,故意製造事端與紛爭,從而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台灣原住民早期讓平地漢人稱為「蕃」,這字在台語用詞裡,有著野蠻、沒有文明、歧視的意涵;換個角度來看,原住民叫平地人「白浪」,這句話也有歧視與調侃之意,很特別的,住在同一塊土地上,卻彼此稱對方為蕃,相信這些大部份都是因為偏見及驕傲造成的。

  在今日經節裡,主耶穌竟然形容外邦人是狗,這讓許多聖經學者無法理解,為何主耶穌使用這偏見的話,這要對今天的我們說些什麼呢?

 

外邦的婦人

  馬可福音記載主耶穌傳福音的地方,大部份都在加利利地區進行。但馬可這段記事,應是主耶穌到外邦人地方傳福音的資料,「耶穌離開那地方,到泰爾地區去。」(可七24A)泰爾地區位於現今敘利亞南部,加利利西北約六十公里處,主耶穌到此地可能想得著休息,但事不如願,「他住進一家人家,不願意有人知道,卻隱藏不住。」(可七24B)

  「立刻有一個女人,她的女兒被污靈附著,聽見耶穌的事就來見他,跪在他腳前。」(可七25)鬼附身是極其痛苦的,鬼附會互人成為啞吧(太九33),使人肉體抽惙到流口水(路九39),甚至像格拉森那位鬼附,會自己傷害自己,日夜在山裡痛苦喉叫;不只鬼附的人痛苦,連他四週的家屬,關心他的人也痛苦,不知要如何是好,相信當她找到耶穌已經找不出辦法!這時聽見主耶穌來,就趕快跑到主耶穌面前,跪在祂的腳下。她是「外國人」在馬太的記載內,這位婦人大叫:主啊!大衛的後裔,憐憫我!(太十五22)親愛的朋友,這些記載一再顯示她是一個可憐找不到出路的外邦婦人。

 

拿兒女食物給小狗吃

  但主耶穌卻回應她說:「先讓兒女吃飽吧。拿兒女的食物扔給小狗吃是不對的。」(可七27)或許我們引用馬太福音七章6節:「不要把神聖的東西丟給狗,牠們會轉過頭來咬你們;不要把珍珠扔給豬,牠們會把珍珠踐踏在腳底下。」這可能是當時普遍的俗語,有神學家認為這是主耶穌回應的誤植。但無論怎麼翻譯或解釋,主耶穌的這句話,有很明顯的偏見及歧視。以色列人很早以前,就將外邦人看做是垃圾,甚至是牲畜,這句話將以色列人當成兒女,將外邦人形容作狗,意思是上帝恩典的優先權,上帝要給以色列的恩典,怎可能白白給外邦人呢!主耶穌講這句話時,直接當這位外邦婦人的面,主耶穌不只當面拒絕,話裡還帶有歧視及偏見。為什麼呢?

  親愛的朋友,我相信,主耶穌存心不是要罵外邦人:「狗」,而是祂故意錯誤引用。因猶太人把自己當做是上帝的兒女,卻將外邦人看做是「野狗」,祂透過這番話,除了試這個婦人的信心外,也是對這個講法抗議。馬可特別安排此經段,是在不信的法利賽人及經學士挑戰祂不清氣的經段後面,也就是主耶穌要對我們說,你們這些猶太中心主義者,你們用偏見、族群、不清氣的心來判斷人,但上帝卻非如此,上帝看什麼呢?

 

狗也吃碎屑

  上帝所看重的,偏偏在這位外邦的婦人嘴中說出。很特別,這婦人聽到污辱人的話,她並沒失望,也沒放棄,伊反而應答:「是的,主啊,可是桌底下的小狗也吃孩子剩下的碎屑呀!」(可七28)這婦人充滿堅定與智慧,伊承認那些偏見所帶來恩典優先論,或是上帝的拯救先給兒女,但總也會有掉落下來的碎屑吧!給我們這些小狗吃吧!這婦人的信,在她的卑微與盼望,在她的堅定及智慧,都在此顯現出來。

  主耶穌在曠野時,給五千人吃飽,後來大家都吃到飽後,拾餅碎及魚,滿了十二筐(可六43~44)。親愛的朋友,馬可隱喻對我們說,原來上帝宴席剩下的餅碎,是預備給外邦人的。主耶穌接下來說:「憑著這句話,你可以回家去了;鬼已經從你女兒身上出去了!」(可七29)親愛的兄姊,上帝看重的,不是我們的語言、種族、身份、地位,上帝看重的,是我們單純仰望至始不放棄的信。

  親愛的兄姊,不要放棄,這是我們信仰上重要的功課,路加福音曾記載主耶穌講的故事,一個人半夜敲門找他的朋友,要借三個餅,因為半夜,朋友一直拒絕,但終究因這人迫切懇求,便起來照他所欠的給他。(路十一5~8)永不放棄,有時正深藏著上帝應允及祝福。

 

憑著這句話

  親愛的朋友,主耶穌透過這段經節對我們說,你若不放棄機會,不管別人是不是關門,或有什麼污辱或偏見,不願放棄,就永遠有機會,上帝會照我們迫切的懇求應允。馬太福音描述主耶穌對這婦人的回應,主說:「婦人,你的信心好大呀!照你所要的,給你成全吧!」(太十五28)主耶穌讚美這婦人的信心,雖然馬可福音輕描淡寫,憑著這句話,主耶穌正告訴我們,憑著人信心的話,生命得以釋放,被壓制的得以自由,受控制的得以對抗撒但的攻擊。

  對這世代的我們,現代社會看起來很進步,但我們沒辦法避免的,是我們也活在充滿偏見、互相誤解的世界裡,我們很容易因為第一印象,或因報紙媒體報導,或種族、宗教的不同,甚至只因認同的政黨主張不同,而造成彼此間的不諒解或對立,因此親愛的朋友,我們要學習這位外邦婦人,她有足夠的智慧及寬容,在污辱及偏見的話語裡,不放棄每一個機會,很多時候,偏見的造成,可能只是一時的驕傲,不願意放下身段,去聽見真實的聲音,去認識怎樣互相對待而已。願我們時常充滿對上帝的信,永遠不放棄機會,就像聖法蘭西斯的祈禱文說:在怨恨的地方,種下祢的愛,在傷痕的地方,有祢寬容聖手醫治。願我們都成為上帝和平的子,得祂祝福,因祂愛得醫治,也得著祂桌上豐盛餅與杯,祂拯救的恩典。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回上一頁
類別:
 
關鍵字:
附加檔案:
線上影音:
 

TOP
回上一頁
 
**目前暫時只開放有記錄在本宗的牧師能夠分享講道稿,謝謝。**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10647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sermon.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