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表時間: 2007/1/22 下午 05:08:09 )
  教派: 長老教會 主題: 基督 2007講道集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香膏抹主
對應主日:2007/03/25
作者: 羅光喜牧師
經文: 約翰福音12:1–8
字級調整:
摘要  
1.前言:與耶穌之關係的反省。我們的信仰,信耶穌只是為利益交換?或是我們真有愛主的心?2.馬利亞對主的愛:獻上自己珍藏最珍貴的香膏。香膏對馬利亞的重要性。因感恩耶穌救活拉撒路,以及對自己的重生之恩,馬利亞獻上香膏。3.門徒的身份地位並不能建立與主心靈的關係:猶大雖是十二門徒之一,但在心靈的相通上,與主有很大的距離。我們今天,即便有長老、牧師的身份,也不代表我們與主有真心的感恩關係。但是,馬利亞卻有。4.結論:受難週將至,我們應再次思索我們與主的關係。主被釘十架的救恩,我們到底感恩多少?我們應與主有更深的心靈相知相交之愛。
內容
一、前言:

膏抹在舊約中,乃是一件極嚴肅與神聖的事。設立祭司,需要膏抹。設立君王,也使用膏抹;被膏抹者,叫做彌賽亞。膏抹人的人,若非摩西,便是祭司或先知。罕有是一般人,更不會是婦女來擔任膏抹人的人。今天經文記載,膏抹耶穌的人是伯大尼的馬利亞。由於耶穌曾使她的弟兄拉撒路從死裡復活,今天耶穌又來到這家庭,馬利亞乃以極貴香膏抹主。耶穌門徒猶大覺得可惜,怎不把這香膏賣錢賙濟窮人?然則,耶穌認為為他安葬而作的膏抹,僅有此次。馬利亞所做的,是門徒沒想到要作的,對主的服事。告訴代代門徒,對於主的死,我們認知與重視到什麼程度?

二、分段要義:

1.前景描述(12:1-2a):這事發生在逾越節前六日。地點在伯大尼,先前耶穌在這裡叫拉撒路復活。有人在這裡,為耶穌預備宴席。
2.第一個面對耶穌的對比(12:2b-3):馬大幫忙招待,拉撒路也在其中作客。但是,馬利亞拿了一瓶純哪噠香膏,到在耶穌腳上,又用自己的頭髮去擦。
3.第二個面對耶穌的對比(12:4-6):加略人猶大,他說,這香膏為何不賣三百塊銀子來分給窮人?不過,福音書作者卻加註,猶大不是真關心窮人,他管錢又常盜用公款。在這裡,我們看到一個對比,香膏為主,與香膏為窮人但實則香膏為自己的口袋。
4.耶穌的肯定與接納(12:7-8):在這兩個面對主的行為對比中,耶穌肯定馬利亞的行為。他說,「由她吧!這是她留下來為著我安葬之日用的。常常有窮人跟你們一起,但是你們不常有我。」珍惜與主同在的時日,服事主的死,乃是珍貴的課題。

三、經文釋義:

12:1-2a 逾越節,以色列人記念上帝拯救他們出埃及的節日,是以色列人一年必須三次對耶和華守節的第一節日(出12:1-51; 23:14-17; 利23:4-14; 申16:1-8)。逾越節,不僅是記念上帝救恩的日子,也可說是以色列建國的日子。但是,過逾越節卻不是花天酒地放煙火的日子,而是吃無酵餅吃烤羊肉記念祖先出埃及苦情的日子。逾越節犧牲的羊,也有替贖的意思。約翰福音把這次耶穌受膏的事件,特別掛上逾越節前六日的時間強調,有與逾越節救贖相連的暗示。
伯大尼,意思是苦情之家,耶路撒冷東1+5/8英里處,位於橄欖山東坡。耶穌與門徒上耶路撒冷守逾越節,均在此過夜(太21:17;路21:37; 可11:19)。耶穌在此,住在長大痲瘋西門的家(太26:6; 可14:3)。也曾在此,在馬大與馬利亞的家,叫拉撒路從死裡復活(約11:1-44)。
有人在那裡為耶穌預備晚飯。約翰福音,並未說明是誰為耶穌預備晚飯。若按太26:6; 可14:3,這人很可能是長大痲瘋西門。在當時,以及利未記十三章的規定,長大痲瘋乃是不潔淨,應被隔離,人也不能與他們在一起,免得也變成不潔淨。耶穌可能醫治過他。至少耶穌並不排斥與長大痲瘋的人在一起用餐。

12:2b-3 馬大幫忙招待,這表達馬大對耶穌心存感恩,同時她是個以日常飲食生活為重的人。所以,她回應耶穌的愛,是以幫忙晚餐的事來作為對耶穌的感恩與服事。拉撒路也在與耶穌一起用飯的客人當中,表示拉撒路並不是一位會忘恩負義的人。耶穌曾讓他從死裡復活(約11:44)。現在耶穌來到他的住家附近用餐,他雖不能作什麼,但他至少知道要出席來陪伴耶穌。而為耶穌預備晚餐的主人也知道這事,他慷慨地讓馬大與拉撒路都加入宴席。
馬利亞,與她的姊妹馬大以及弟兄拉撒路不同。她並不是只有一起參加宴席或幫忙宴席,她想為耶穌作一些不一樣的事,而且是足以表達她至誠至深的感謝的事。她拿了一瓶極珍貴的純哪噠香油膏,倒在耶穌腳上,並用自己的頭髮擦。這瓶香油膏到底有多珍貴呢?經文說,屋子裡充滿了香氣。若不是珍貴香油膏,無法使滿屋子充滿香氣。這麼珍貴的香膏,一定是馬利亞這個女孩子最珍惜之物。但是,香膏抹耶穌的腳,卻是馬利亞認為最能表達她對耶穌的感恩之舉,感謝他救了她的弟兄拉撒路,以及感謝他對她生命的關懷與引導(路10:39)。馬利亞,在馬可福音書中被稱為「一個女人」(可14:3),在路加福音書中則被稱為「是個罪人」(路7:37)。
如果馬大對耶穌的愛,是借花獻佛,也就是有人招待耶穌,她就順手幫忙。那麼,馬利亞對耶穌的愛,就是以放棄自己最珍惜之物,也就是獻上自己最珍惜之物,來愛耶穌。至於拉撒路,則連怎樣作進一步來表達對耶穌的感恩,都還不知道。三者中,對耶穌的心,馬利亞的是最積極與盡力的。
抹腳,在當時並不困難。現代人的宴席是用坐的,古時候則是用躺的。馬利亞若在現代要為一個坐席的人抹香膏,抹頭可能比較容易,抹腳還得鑽到桌子下,比較不容易,看起來也比較不成體統。但是在古代,宴席通常用躺的,頭與身靠在矮桌上,腳則在外側,周圍招待的人常必須跨過來跨過去。馬利亞一接近耶穌,就是耶穌伸在離矮桌較遠的外側,所以容易蹲下來抹他的腳。這樣的作為,並不會讓人有非禮之想。雖是如此,在古代男尊女卑社會中,男人被女人隨意碰觸,也是有損男人尊嚴,所以在公開場合通常男人並不願意有女人碰到他。但是,耶穌卻接納馬利亞,並不公開斥責她羞乳她。抹腳,也顯出馬利亞的謙卑。因為她自覺只配抹耶穌的腳,而抹耶穌的頭,她不覺得自己夠格。這麼貴重的香膏,馬利亞只敢拿來抹耶穌的腳。足見她對耶穌的崇敬。

12:4-6 耶穌的門徒加略人猶大,他說,這香膏為何不賣三百塊銀子來分給窮人?這句話好像是說,猶大得了耶穌博愛的真傳,對窮人很有愛心。不過,福音書作者卻加註,猶大不是真關心窮人,他管錢又常盜用公款。在這裡,我們又看到一個對比,就是馬利亞的真誠地為主獻上香膏,與猶大,自己沒有拿出什麼,卻要別人的香膏去賣了為窮人但實則卻是為自己的口袋可以盜取一些油水。因此,雖貴為門徒的猶大,卻並沒有真正愛主的心,也沒有主那種真正愛人的心。反而,不是門徒的馬利亞,有真正愛主的心。由此看,身份與地位並不決定人的信仰與靈程。決定人的信仰與靈程的要素是,人內心真正對主的心。

12:7-8 面對猶大所說評斷馬利亞的話,耶穌回應說,「由她吧!這是她留下來為著我安葬之日用的。常常有窮人跟你們一起,但是你們不常有我。」你們不常有我,因耶穌要被釘十字架,死而升天。但是,即便耶穌與門徒在一起吃飯,門徒就擁有耶穌嗎?沒有,就像猶大,雖然與耶穌在一起,但是他並不真正愛耶穌,也不真正瞭解耶穌。雖然與耶穌生活在一起,門徒如猶大者,與耶穌的心靈距離卻很遠。至於窮人當然常常與門徒在一起。門徒如猶大者,也並不真正關心窮人。窮人的窮,並不因門徒的同在而得到解決。門徒如猶大者,也並真正要解決窮人的窮。是以,窮人當然會常常與門徒在一起。
至於馬利亞對耶穌的膏抹,耶穌說,由她吧!馬利亞對耶穌這樣的心,這樣的主動性與真誠,當然要得到尊重。耶穌尊重馬利亞的香膏之獻,他也不要門徒阻止這事。門徒的身份地位權柄,在耶穌眼中,都不足以能反對馬利亞的作為。
更重要的,耶穌認為馬利亞用香膏抹他,乃是為他安葬之用。馬利亞用香膏抹耶穌,或許是她對他的感恩。但是,耶穌的自我認知卻是,這是為他安葬之用。耶穌已清楚知道他必走的十字架死刑的道路。但是,不論門徒或馬利亞卻都不知道。門徒對此,也在無知之中,沒有做出任何回應。並未意識到這事的嚴重性。這事,就發生在逾越節的前六日。

四、思考方向:

1.在節期上,本主日已接近受難週。對本經段內容之信息,也朝向耶穌受難這樣的方向來思考。整個信息,在預備教會會眾逐漸進入耶穌受難事件的信仰反省。
2.在經文上,思考經文所提供的背景、人物言行對比,以至於整段經文的信息之掌握。在人物事件的探討上,利用福音書的共觀法,找尋可能的更進一步的資料。
3.在牧養的方向上,思考如何幫助會眾作信仰上的反省。特別是,門徒的身份地位的檢驗,以及真門徒應有的對主耶穌的心懷意念。使基督教脫離只是以信耶穌來得利益的市場交換型的信仰型態,而能進入與耶穌有更進一步的真誠心靈關係。

五、建議大綱: 香膏抹主

1.前言:與耶穌之關係的反省。我們的信仰,信耶穌只是為利益交換?或是我們真有愛主的心?
2.馬利亞對主的愛:獻上自己珍藏最珍貴的香膏。香膏對馬利亞的重要性。因感恩耶穌救活拉撒路,以及對自己的重生之恩,馬利亞獻上香膏。
3.門徒的身份地位並不能建立與主心靈的關係:猶大雖是十二門徒之一,但在心靈的相通上,與主有很大的距離。我們今天,即便有長老、牧師的身份,也不代表我們與主有真心的感恩關係。但是,馬利亞卻有。
4.結論:受難週將至,我們應再次思索我們與主的關係。主被釘十架的救恩,我們到底感恩多少?我們應與主有更深的心靈相知相交之愛。
備註
六、參考故事:

1.巴克禮獻身文的故事。
2.馬偕獻身為主來台宣教的故事。

七、資料來源:

1. Ernst Haenchen, John 2, Hermeneia. Philadelphia: Fortress, 1984.
2. K. W. Clark, “Bethany,” pp. 387-388 in G. A, Buttrick ed., The Interpreter’s Dictionary of the Bible. Nashville: Abingdon Press, 1962. vol. A-D.
推文:Facebook Facebook Facebook
回上一頁
類別:
 
關鍵字:
附加檔案:
線上影音:
 

TOP
回上一頁
 
**目前暫時只開放有記錄在本宗的牧師能夠分享講道稿,謝謝。**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 10647 台北市羅斯福路三段269巷3號 電話:02-23625282
Copyright © 2006- sermon.pct.org.tw All Rights Reserved.
powered by ICPCT. 台灣基督長老教會總會資訊中心 建置維護